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S.C.Sherrington)曾指出,如果一组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则另一组对抗肌肉必受抑制;反之,如果一组对抗肌肉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则另一组肌肉必受到抑制。他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相互抵制”,并假定可以用于说明神经系统的历程。行为心理学家们受此启发,提出了交互抑制原理(reciprocal inhibition)。交互抑制原理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在同一时间及同一空间上,只能有一种倾向:即在兴奋时,不可能平静;在平静时,也不可能兴奋。哭的时候不可能同时笑,笑的时候不可能同时哭。兴奋与平静、哭与笑是不可能在一个人的行为上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如小玲有吮拇指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所有人都不希望这种行为发生。由于吮手指和吃食品不能同时发生,因此,当小玲的家人看到她吮拇指时,就给她一个含糖量很低的棒棒糖。这样吃棒棒糖的行为就有可能增加,而吮拇指的行为就得以减少。也就是说,小玲吃棒棒糖的行为,抑制了她吮吸拇指的行为。
沃尔普所创立的行为治疗法,主要是根据交互抑制原理。他认为神经性焦虑症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可以利用另一种与此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予以抵制。神经症的起因是,在焦虑情境中,原来不足以引起焦虑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形成非常稳定的焦虑刺激,之后产生异常的焦虑情绪或紧张行为。将焦虑刺激与和焦虑反应不相容的另一种反应(如松弛反应)多次结合,由于这两种反应是不能在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的,就逐渐消弱了原来的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逐步减轻了个体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沃尔普于1958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设想,从而逐步形成了系统脱敏疗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