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脱敏法的含义(1 / 1)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一旦我们对某种刺激产生了不愉快的反应,就会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日后再遇到或想象到此类刺激便会产生恐惧、紧张、厌恶、焦虑等感受。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小孩子生病治疗后总是害怕“穿白大褂的人”;成人有晕车、晕船体验的,总是害怕乘车、坐船;对演讲、考试、比赛有过过度紧张体验的人,难免有怯场心理;因某种原因一时对某种食物产生厌恶的人,就再也不敢食用那种食品。所有这些都是由先前有过对某种刺激不愉快的体验而导致主观上对那种刺激过分敏感而引起的。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日常恐惧症呢?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脱敏”,即国外流行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因此,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也可以说主要是通过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在导致敏感的神经症(如焦虑、恐惧)的情境中,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对抗这种敏感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如焦虑、恐惧)习惯的目的。《儒门事亲》中所记载的戴人医治卫德新妻子对声音的恐惧,用的就是系统脱敏法。他先让卫妻听木头敲击桌子的声音,然后听木杖击门声,听出其不意的敲窗声,最后听半夜击其卧房的门窗声,这样缓慢地暴露出导致恐惧的情境。同时,又给予她安慰,让其放松,如在第一次用木头敲击桌子后,见她大惊,以“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来给予安慰。经过一两个月之后,达到了虽听雷鸣也不惊恐的效果,治愈了卫德新妻子对声音的恐惧之症。

沃尔普(1973)[1]认为逐渐降低患者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逐渐改变刺激的特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也就是引起患者焦虑的刺激为“制约刺激”。然后设计几种在某一种特性上稍微不同于“制约刺激”的刺激物,称为“类化刺激”,让患者逐一适应这几个“类化刺激”。第二种是逐渐改变通往焦虑刺激的距离,即先由远方试探,然后再逐渐拉近焦虑刺激。每一步骤必须要等到完全不同质而引发剧烈的生理变化,才可向前推进。两种方式的差异见图15-1。

图15-1 两种刺激变化图

(摘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行为矫正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以图15-1来说,如借改变刺激特性而实施系统脱敏训练,则首先要使用①类化刺激。因为①是很明显的椭圆形,与制约刺激⑤显然不同;当患者适应①后,再试试②号刺激,依次试用③,④,⑤号刺激物,至全不引起焦虑反应为止。如借改变通往焦虑刺激的距离而实施系统脱敏训练,首先要把焦虑刺激放在1处,适应之后再移近到2处,以此类推,直至移到5处而不再发生剧烈的生理反应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