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努力学习行为消失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林,小学五年级,学习努力程度一般,成绩一直在班上居于中下等,父母对于他成绩的提高也不抱什么期望。但是这个学期换了一个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经常在课后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进行训练,加之小林这个学期比以前努力,所以在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从以前的中下等上升到了第十名。老师在班上还公开表扬了小林的进步,小林自己也很高兴,回到家里把好消息告诉父母。结果父亲听到后,马上否定地说:“是不是抄别的同学的?凭你自己能考那么好么?走一边去,我还要忙着去店里帮忙呢!”小林感觉像有盆水泼在自己身上一样,心凉了一半。
此后,小林每次考完之后都不主动跟父母说成绩的事情了,成绩也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有几次甚至还排在班上最后十名左右了。
2.分析
很多父母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子女,有时候还带着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子女的变化,对子女不抱什么期望,当子女有可喜的进步时,表现得很冷漠,不给予强化。这种对良好行为采取消退的反应,时间长了,会导致良好行为的消失,甚至出现不良行为。
当小林拿出有所进步的成绩时,哪怕只进步了一点点,父母都应该表现得很为小林骄傲,应积极、及时给予强化,使小林获得满意感和成就感。这样自然可以强化他努力学习的行为,以后再逐渐从学习成绩方面的自我肯定,类化到其方面。
(二)随便丢渣滓行为恶化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君,小学三年级,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对人有礼貌,但是有个喜欢吃零食的毛病,每次吃完零食就乱丢渣滓,因为教室每天都有学校的卫生监督人员来检查,他随便丢渣滓的行为,曾几次影响了全班参与评比卫生班集体的资格。因为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一直和奶奶一起住,他在性格上表现得比较内向。老师认为他这种随便丢渣滓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对他的注意,于是老师采取消退原理,对小君的这种行为不予理睬。结果,小君爱吃零食、随便丢渣滓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制止,反而越来越频繁了。
2.分析
消退原理是用来减少行为发生的,但是也要看行为的性质。例如,如果孩子的行为有自伤、自杀、对他人有严重损害的倾向,当这些行为发生时,一般是不能用消退原理置之不理的。小君随便丢渣滓的实质是一种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也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其行为意图并不是为了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注。采用不制止的错误反应,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的继续恶化。
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间接措施,对小君的这种行为进行消退,如叫他担任卫生委员,监督教室的卫生,这样做还可以使性格内向的小君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性格逐渐开朗、更自信。对于他的一些进步,可以给予正强化,如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等,以更快地促进小君随便丢渣滓行为的消退和良好行为的出现。
本章摘要
1.消退是指个体的一种行为,经过多次发生后,都不能带来满意后果,也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强化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在个体的行为领域完全消失。
2.消退爆发指一种行为,在经过多次发生、没有得到强化之后,其行为频率、强度可能在减少或消失之前出现暂时性的增加。
3.在实施消退过程的同时,应配合正强化物的使用,识别问题行为是由何种强化方式来维持的。一般情况下,在间歇条件下建立的行为比在连续强化条件下建立的行为更难消退。另外,还应使消退后的问题行为得以泛化和保持。
练习题
1.请举出在你生活中出现消退爆发的例子。
2.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看到某个学生在讲话,立即叫他的名字,然后这个学生停止了讲话,这个学生讲话行为的减少是运用了消退原理吗?
3.阿毛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便到厨房找妈妈,见了妈妈脱口而出喊了一声:“妈妈晚安!”结果妈妈没有反应,可能是妈妈和爸爸在闹脾气,闷闷不乐;也可能是昨天向隔壁张太太借钱,遭一顿冷言,余怒未息,因此就爱理不理的,连正眼也没瞧阿毛一下。阿毛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心里大惑不解。不过,第2天晚上,他还是照说一声:“妈妈晚安!”结果仍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如此一来,阿毛的“妈妈晚安”就不再出现了。试分析为何阿毛以后再也不说晚安了。
4.小丽说肚子疼,让妈妈同意她不去上学。小丽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已经有好几次说肚子疼,待在家里不去上学了。小丽的妈妈认为她是在装病,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去上学,于是决定采用消退原理。她知道如果不是用上学来强化了小丽所谓的肚子疼,那么送她上学就可以消除此强化,小丽也就不再抱怨了。她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5.明明,9岁,父母是个体户,平时没时间照顾他,闲暇时也只顾打牌,明明大多数时间是独处。这段时间,明明的左手不能控制地经常性地抽搐,在父母关注时抽搐得更剧烈,父母带他去大医院照X光后并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运用消退原理,只要明明的手一抽搐,父母马上回避,对症状表现出不关注,但有几次明明的手没以前抽搐得剧烈,但父母还是表现得很冷淡。一个月后,明明的抽搐一次比一次更剧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