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消退原理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消退儿童哭闹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有位11岁正在上小学的男孩吉米,在他所读的特殊班里,常爱打岔、模仿婴儿的哭叫声或净问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不仅如此,脾气来时,每每在教室门前翻滚,大哭狂嚎,引来教职员围观,指指点点,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一位心理学家观察了几次后,告诉吉米的老师:教职员的围观、注视和评论,无意间构成吉米哭闹行为的强化物,要根除此恶习,必须先杜绝他们的围观。在下次吉米哭叫时把门关起来,叫他坐在老师附近,随他去哭、去叫、去踢,不要理他,待他停止后,才立刻给他充分的关怀和注意。老师完全照“锦囊妙计”而行。起初,吉米如同以往一样,又哭、又踢,老师自顾自地在忙,无动于衷,连正眼也没瞧他一下,故意装出一副满不在乎、完全把他忘了的样子。两三分钟后,吉米把哭声放低、放轻下来,抬头望老师,老师立刻说:“只要你愿意,老师随时可以教你。”吉米的哭声更轻、更低了。再过四五分钟左右,他的低泣变成无声的啜泣。最后他终于说:“老师,我现在愿意了。” 老师马上抬眼望他,面露微笑,走到吉米的书桌旁说:“很好!我们开始吧!”这时老师的注视、微笑、称赞成为吉米好行为——表示愿意工作的强化物。

就这样,老师在吉米表现良好行为(如看书、做作业)时,给予充分赞扬、关注。在表现不忍受行为(如哭叫、说婴儿语)时,则相应不理睬。几星期后,吉米的行为大致改善,不哭、不闹、不说无聊话了。

2.分析

吉米的哭闹引起教职员的围观、注视和评论,无意间构成吉米哭叫行为的强化物,要改正这种经由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不适当行为,只能采取消退原理。

除了对吉米的哭闹行为采取不积极关注以外,老师还在他表现良好行为时给予积极关注、微笑、赞扬等社会性强化物,这样可以更快地促进吉米哭闹行为的消退和良好行为的出现。

(二)消退课堂上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安是王老师任教的五年级(2)班的一位很积极的学生,每次数学课上都喜欢提出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王老师一提问题,他就迫不及待地把手举得很高,大叫“我, 我会这道题,老师我要回答!”一开始,王老师觉得小安是个学习很积极、喜欢动脑筋、聪明的学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王老师发现,每次都是小安一个人在那里叫着要求回答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反应却很冷漠。她知道,长此下去,就会使全班同学学习和动脑筋的积极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每次当小安大叫、主动要求回答问题时,王老师不叫他,而是笑眯眯地问其他同学:“请问除了小安举手以外,还有哪个同学能把手举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故意不叫小安回答,等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后,王老师再回过头来夸奖小安,说他也很棒,也知道答案。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小安在课堂上大叫“我!我!”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了,到最后能安静地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了。

2.分析

如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小安大叫回答问题的事上,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不仅挫伤小安的自尊心,还会影响课堂气氛。当王老师询问其他同学是否也愿意回答问题时,其实是在暗示小安,这个问题想要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既可以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可以改变小安的不良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当小安不再大叫着要求回答问题,而是安静地举手要求时,老师应对这一良好行为给予鼓励,适当主动地让他来回答问题。

(三)消除争吵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课间休息时,张老师被告知自己的小学三年级(2)班的明明和萧萧两个同学正在教室门口争吵,甚至还动起手来了。张老师在教室外面就听到了两个同学的争执声:“这是我的卷笔刀!”“不是你的,是我的!”“为什么和我的一模一样呢?”“把它还给我!”“不还,本来就是我的!”当他们看到张老师站在旁边时,两个人都声音提高了几十个分贝,争执得更起劲了,还互相要张老师来为自己做证,证明卷笔刀是自己的。张老师望着他们两个,口气严厉地说:“好了,你们争执的原因我都听到了,我现在不希望听到你们继续争执,这个卷笔刀先给我,上课铃声马上要响了,你们都给我进教室去。至于这个卷笔刀,先保管在我这里,等放学后,我再来决定这个卷笔刀是谁的。”

2.分析

小学生之间为了一些小东西的归属问题争执是很平常的事情,当他们发生争执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不去理会他们。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她故意回避了判断两个人谁对谁错和东西到底归属谁的问题,让他们先把课上完,气消了的时候再去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使问题容易解决,也不影响他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