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误用(1 / 1)

1.案例呈现

D老师的班里有一名女生叫顾蔚,是女生中少有的多动分子,D老师苦于她的不安分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一次语文课上,D老师正讲得投入,却发现顾蔚用手拖住下巴,呆呆地望着窗外,D老师停顿了一会,希望引起她的注意,可她却置若罔闻。D老师火冒三丈,直奔过去把顾蔚从座位上拎出来,冷冷地对她说:“这样吧,既然你不想听,老师不勉强你,你自由活动吧。”顾蔚的眼睛里顿时盈满泪水,小手揪着裤子,可怜地看着D老师。D老师把她推了几步,让她不要挡着其他同学的视线。下课后,D老师示意顾蔚去解释原因,顾蔚走过去低声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看窗外的小鸟。”这时,马上有大胆的学生在一旁应和:“我们也看见了,真漂亮!”“我们下课就出去找它,可它已经飞走了。老师,小鸟不喜欢我们学校吗?”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顾蔚好像已经忘记自己是一个等待发落的“罪臣”,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而此时,D老师也认识到任何歉意的言语与她的笑容相比都是苍白的,也无法弥补她对顾蔚心灵造成的伤害和打击。全班同学都看到了小鸟,为什么自己就没有看到呢?

2.分析

这则案例体现的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使用惩罚不当。一方面,D老师在考虑实施惩罚之前,没有充分了解情况,凭着自己对学生长期的主观判断就给予惩罚,这样无缘无故的惩罚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对待顾蔚这样的问题学生,D老师缺乏耐心与方法,以为运用教师惩罚的特权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D老师采用的是言语惩罚,在全班同学关注的情况下给予了顾蔚言语批评,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在使用惩罚之前,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情况,同时选择恰当的惩罚方式,避免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章摘要

1.惩罚原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构成惩罚有三个条件:①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②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随着一个结果;③将来这个行为被弱化或者被消除。

2.惩罚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正性惩罚,包括厌恶活动(体力劳动、身体限制)与厌恶刺激(言语惩罚、体罚、厌恶疗法)。一种是负性惩罚,包括立即停止正强化活动、拿走或减少其他强化物、立即撤除过度的注意。

3.惩罚的使用原则有:适度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强化原则、直接性原则、低频率使用原则。

4.厌恶疗法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方式主要有想象厌恶刺激、药物厌恶刺激、橡圈厌恶刺激、电击厌恶刺激。使用厌恶疗法需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顺利成功地进行。

练习题

1.阐述惩罚的定义和构成惩罚的条件。

2.惩罚的两种类型是什么?各有什么性质?各举一例说明。

3.使用惩罚需要遵守什么原则?

4.常常和旺旺经常被高年级的王鹏欺负,而王鹏的家就住在学校的后门。有一次,常常和旺旺决定报复,他们捡了很多石头准备砸向王鹏的窗户。在扔了5个石头之后,他们碰见了班主任张老师。试述张老师如何使用厌恶活动来减少常常和旺旺再采取类似行为的可能性。

5.在幼儿园里,小西的行为表现很让老师头疼,因为每次小西达不成自己的愿望时她都会又哭又闹,比如,看见自己喜欢的娃娃在别人的手里,自己又得不到时,她就会大闹一场。老师应该如何使用隔离法来矫正小西的行为?

6.丝丝五岁半,她有一种不好的表现就是不听妈妈的话。每次,妈妈要求她起床后要叠被子,她都故意不理睬或者回答说“等一会儿”,然后就自己去看小人书去了。为了矫正丝丝的这种不良行为,妈妈制订了一个方案,当丝丝不听从要求时,妈妈就会把她拉到书房,告诉她因为她不听从要求,就得罚她坐在板凳上3分钟。惩罚期间,丝丝不停抱怨,妈妈站在旁边要求她保持安静,否则就会再罚她多坐几分钟,她们之间的这种交流直到惩罚结束。妈妈实施的惩罚方案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