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性制约情境中,斯金纳曾用白鼠做过实验研究。他将白鼠放在斯金纳箱内,箱内有一个杠杆和一个盛食物的盘子,白鼠在箱内任意活动,无意之间碰到杠杆,随之盘子内的食物掉下来,白鼠得到食物。这样重复几次后,白鼠掌握了杠杆和食物的联系,并不断地去压杠杆,且速度越来越快。可是当白鼠连续几次压杠杆都得不到食物时,它压杠杆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一直得不到食物,则压杠杆的行为就消失。斯金纳也用鸽子做过这个实验,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明明升入小学四年级后开始喜欢讲脏话,班主任王老师对此的反应开始是吃惊、生气和担心,然后禁止明明继续讲脏话。可是当明明讲脏话的次数越来越多时,王老师惩罚他抄书、责骂他都无济于事。而且还形成了恶性循环:王老师越骂他,他越不听话;王老师越是禁止他讲脏话,他讲的就越多。王老师拿他真没有一点办法。五年级时,明明班上换了一个新班主任李老师,明明的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但李老师对他说脏话的行为既不惩罚也不理会,只有当他能不讲脏话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时候,李老师才认真倾听,并对他所说的话作出反应,同时表扬他不说脏话的行为。就这样,李老师当班主任后没过一个月,同学们就很难再听到明明说脏话了。
从斯金纳实验可知,当情境发生改变时,行为者如果重复以前建立起来的行为反应而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强化物,那么这种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不仅研究者在行为矫正学中运用这一原理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原理来减少非期待行为的出现,李老师对明明讲脏话的行为所采取的策略就运用了这一原理。这一原理在行为改变技术中叫消退原理。本章将逐一介绍消退原理的含义、消退现象的种类、影响消退原理的因素和运用原则,最后还将列举一些消退原理应用的实例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