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惩罚原理与厌恶疗法的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用厌恶活动矫正儿童故意破坏行为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5岁的单单喜欢玩变形金刚,家里已经有很多个了,但单单又多次要求爸爸再给他买一个最新的,可每次都被爸爸拒绝,单单十分不高兴,于是他把自己房间里的垃圾全部倒在地上,把桌子和床也弄得一团糟。后来爸爸发现了他的这些行为,但是并没有指责单单,只是严肃地对单单说:“你不应该把垃圾倒在地上,更不应该将桌子和床弄得如此凌乱,现在你必须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他把扫帚递给单单,要求他马上打扫。单单非常不情愿,不停地抱怨,但爸爸不予理睬。当单单停止打扫时,爸爸会亲自动手引导他。当单单打扫完并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时,爸爸又把单单带到书房,要求他把书房也打扫一遍。实施过程中,爸爸除了会给单单提供身体上的引导之外,不会与他发生其他相互作用。之后,当单单再出现类似的不良行为时,爸爸都采取同样的方式惩罚他,2~3次以后,单单这种行为就基本消失。

2.分析

这个案例显示,孩子为了让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往往会通过一些故意破坏行为来达到目的。如果家长就此屈服,那么不但不能矫正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反而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化。

案例中,爸爸为了矫正单单的故意破坏行为,采用的是实施厌恶活动来惩罚单单。对于单单来说,厌恶活动就是打扫房间,同时爸爸还针对单单的破坏行为进行了过度补偿惩罚,让单单再打扫书房。即行为者必须纠正不良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并且把环境恢复到比不良行为发生之前还要好。在这个过程中,单单就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矫枉过正。

(二)用厌恶活动治疗遗尿症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半夜3点,6岁的东东总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尿床。东东的妈妈在他床边安置了一个蜂鸣器,床下有一个传感器,每当东东尿床,蜂鸣器就会发出声音把东东叫醒,此时妈妈也会被声音吵醒,并来到他的房间告诉他换掉衣服和床单,然后把床垫整理干净。尽管东东不停地抱怨,但是在妈妈的要求下,他还是完成任务才去睡觉。这样过了几周后,东东几乎不再尿床了。

2.分析

遗尿症一般是由于神经功能不协调所致,比如**的压力感受器反应阈偏低,导致**贮有少量尿液时,即可引起压力感受发出排尿信号引起排尿。

这个案例也是运用厌恶活动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妈妈的指导是控制此行为的刺激变量,厌恶活动是反复地起床、换床单。妈妈为了矫正东东遗尿的习惯,运用了专门的设备,这种设备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用隔离法消除攻击行为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6岁的铎铎长得虎头虎脑、高高大大,是一个很招人喜欢的小男孩。在家里有一个比他大7岁的姐姐,姐姐时时处处都谦让着他,加之父母的宠爱和袒护,久而久之,铎铎就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小霸王”到了幼儿园后仍我行我素,凡事要以他为中心:玩玩具要由他先挑;玩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他要一直扮演“老鹰”,若小朋友不答应,他便出手攻击。那天,铎铎欺负遥遥时被老师看见,并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没过几天,铎铎趁人不注意,便将可怕的毛毛虫放到遥遥的书包里。遥遥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小女孩,当她打开书包发现有毛毛虫时,顿时就被吓哭了。

铎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平时他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和小朋友玩,但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加之霸道和任性,所以遇到问题就会以武力解决。老师曾多次教他怎样与小朋友协商、如何谦让等,都没有产生效果。另外,铎铎的自尊心很强,为避免被老师当众批评,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时攻击小朋友。

制定和实施行为改变计划如下。

鉴于铎铎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其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高,程度较严重,决定对其实施绝缘式隔离法,以消除其不良行为。

(1)确定目标行为:消除铎铎的攻击行为。

(2)确定隔离法的种类:当铎铎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立即将他带出当时的活动情境,将他送到幼儿园设有的隔离室。

(3)确定隔离时间:铎铎已满6岁,依据铎铎当时攻击行为发生的严重程度,将隔离时间确定在2~8分钟之间。

(4)实施隔离法:一旦铎铎发生攻击性行为,立即对其实行隔离,同时在隔离记录上记录相关信息。

(5)在解除隔离时,老师要告诉铎铎自己为什么会被隔离,自己以后怎样做才不会被隔离。

行为改变的结果如下。

(1)在未实施隔离法前铎铎每天平均发生7.8次攻击性行为(4月3日~7日)。

(2)实行隔离法的第一周(4月10日~14日),铎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下降较小,平均每天6.4次;但是到了第二周(4月17日~21日),平均每天发生3次攻击性行为,在这周的最后一天,只发生1次攻击性行为。

2.分析

该实验选择了隔离法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者在实施行为矫正之前通过观察,对铎铎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准确了解了他的个性特点,如活泼好动,自尊心强,但是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所以研究者选择了负性惩罚方式,避免了对铎铎的直接批评,保护了他幼小的自尊心,同时也达到矫正行为的目的。

隔离法一方面暂时避免铎铎对其他人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让铎铎体验到了自己攻击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参与集体活动的痛苦刺激会让他思考自己以后该怎样做。

该实验实施时间持续两周,到第二周最后一天,铎铎的攻击行为减少到一次,可以看出实验效果是明显的。但铎铎在第二周的攻击行为表现总体还比较频繁,所以实验可以考虑继续持续1~2周,巩固前期矫正的效果。

(四)以橡圈厌恶疗法治愈强迫症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某女,13岁,中学生,2010年3月21日来心理咨询。两年来一见男性(不论年龄)即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虽明知不可能,但脑内反复思考不已,无法控制,以致影响生活与学习。另外,到商店去或在门口经过,便产生害怕被售货员说少付了钱的想法,明知不会,但也不可控制,以致怕去商店。

2.分析

此女生病前个性好静,喜欢看书。体格检查除长得较高大外,无异常。诊断为强迫症(强迫性思虑)。

咨询师采用了橡圈厌恶疗法。在其左手腕上套一橡圈,要求当见到男性或进商店出现上述强迫观念时,立即拉弹橡圈至有痛觉,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每日需作记录。结果第1周平均每天出现上述强迫观念3~6次;开始实施拉弹橡圈以后,前3天须要拉弹30~50次才消失,后3天拉弹3~5次即可消失。第2周平均每天出现强迫观念2次,拉弹橡圈2~5次即消失;第3~6周,平均每天约有1次强迫观念出现,拉弹橡圈5~10次即消失。从第9周起强迫观念不再出现,橡圈解除。偶有轻微关于性的想法,能很快自己控制而消失。以后追踪观察3个月,强迫现象无复发。病人称橡圈是“救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