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章节所介绍的强化、塑造、链锁、渐隐等,是用于增强行为的原理和技术,而惩罚原理则是用于减少行为的程序,它也是行为主义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主张用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提出S—R(刺激——反应)模式,后来,俄国的巴甫洛夫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又分别建立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为惩罚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的代替过程,即由一种新的中性刺激(称为条件刺激)代替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刺激。异常行为的习得也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不恰当联结造成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实验性消退,解除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的联结,使条件刺激还原为原来的中性刺激。华生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了模拟恐怖实验。他在原来很喜欢动物的幼儿伸手去玩弄可爱的小白兔时,在幼儿背后击锣发出巨响,引起恐怖反应,反复数次后,在小白兔与巨响间建立了条件反射。于是,当小白兔出现时,幼儿就恐惧、哭闹不安。进一步发现,儿童的这种反应发生了类化,只要一接近白色有毛的动物或类似刺激物时,儿童就会变得恐惧。惩罚的终止作用主要也是根据这一条件反射原理而来的。惩罚的终止原理是使儿童某些不良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起来,一旦建立条件反射,这些不良行为本身就会导致焦虑或恐惧,儿童为了避免这种焦虑或恐惧反应,就不得不终止不良行为。研究人员根据“惩罚一般引起行为者焦虑或恐惧”这一条件反应,建立了一个“惩罚的终止效应模式”,共分三个阶段,如图13-1所示。
图13-1 惩罚的终止效果模式
厌恶疗法也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又称惩罚消除法,是一种利用通过处罚手段引起的厌恶反应,去阻止和消退原有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后面我们将具体讲解厌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