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他用白鼠进行了著名的“奖励性学习”和“惩罚性学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即在“斯金纳箱”中,一只饥饿的白鼠偶然揿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经过几次反复,就学会了揿压杠杆来获得食物,由于食物的出现是对揿压动作的强化和奖励,故又称为“奖励性学习”。后来又将“斯金纳箱”从中隔开,但在隔板上面可以通过,在箱子右侧的底部有电击装置,左侧则没有,把白鼠放进箱的右侧,老鼠会因受到电击在箱右侧乱跑,最后学会一有电击就逃到箱里左侧去的行为,又称为“惩罚性学习”。这两个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证明,行为是在奖励或惩罚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针对不良行为,他提出两种惩罚类型: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
(一)正性惩罚
正性惩罚是指当“不受欢迎的行为”出现时,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便收到遏阻的功效。正性惩罚的过程如下。
①一个非期望行为的发生。
②行为之后跟随一个厌恶刺激物的出现。
③厌恶刺激物出现后的结果使该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正性惩罚是伴随着厌恶刺激物的出现而实施的。如小龙骑自行车不但撞了别人,还伤了自己就是一种厌恶刺激,这个厌恶刺激出现的后果是小龙以后再也不敢按非常规方式骑自行车了;小玉的手被狗咬就是一种厌恶刺激,使得她以后用手去抚摸小狗的行为不再发生。
(二)负性惩罚
负性惩罚是指每当不受欢迎的行为出现时,及时“撤销”个体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迫使个体不敢再犯。负性惩罚的过程如下。
①一个非期望行为的发生。
②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正强化物的撤销。
③正强化物撤销造成的结果使该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发生。
负性惩罚是伴随着正强化物的撤销而实施的。如明明上课讲话这一行为出现之后,他就不能去上课外活动课,实际上也就撤销了他最喜欢的踢足球活动。小强在幼儿园最喜欢玩玩具,但又总爱和小朋友抢玩具,这时老师就会拿走他正在玩的玩具,并要求他在教室角落里呆上10分钟。这样的惩罚也是伴随着强化物的撤销(玩具被拿走、玩的权利暂时被剥夺)而实施的。
正性惩罚与负性惩罚的主要区别是由行为的结果所决定的。
不管使用上述两种类型中的哪一种,惩罚都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行为改变手段,其目的均为革除或减弱不受欢迎的反应,只是正性惩罚是施予厌恶刺激,而负性惩罚是暂时“撤销”正强化物。所以惩罚原理的公式可表示为SRSR-或SRSR+。S代表一种刺激,R代表在这种刺**境下发生的反应,SR-为反应发生后所受到的惩罚物,SR+为反应发生后所撤除的正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