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化的促进方法(1 / 1)

当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各种方法来发展、保持或增加某些期望行为时,就是希望这一行为在各种非训练情境(通常指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所有相关情境中出现,也就是说希望这一行为得到类化。在必要时,一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类化,以提高相关行为在非训练情境下发生的概率。一般说来,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来促进在非训练情境下的类化作用。

(一)对非训练情境中出现的类化进行强化

由于强化能影响类化效果,因此在非训练情境中,当类化出现时就对其进行强化。也就是说,当训练之外的相关或相似刺激呈现,出现训练中的行为时,就对这种行为进行强化。用这种方法,所有的相关刺激都可发展出对这种行为的刺激控制作用,从而促进行为的类化。如某教授在训练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如何进行治疗后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当看到学生能正确运用治疗技巧时,就通过点头或微笑的方式给予强化。强化对类化行为的促进作用在非训练情境(即日常生活情境)中一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利用自然发生的强化条件来鼓励目标行为

例如,一位胆小、孤僻的孩子在学校经过行为改变技术训练后,能够在校内与同龄孩子接近、交谈。如果他在校外也尝试着与同龄孩子接触、交谈,甚至参与他们的游戏,那么他就能体会到与朋友相处过程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自然发生的强化条件。这种强化条件对于维持和促进期望中的行为(即与朋友交往)的类化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种自然发生的强化条件,训练者在实施此类改变方案的初期仍需用持续性强化方式;当期望行为形成之后,就可逐渐换为间歇性强化。如果能使受训者在训练情境所能获得的强化数量不超过在自然生活情境中所能获得的数量,将会极大地提高目标行为的类化成效。

2.安排自然情境中的相关人物来参与训练工作

自然情境中的有关人物一般是指经常与受训者接触、交往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老师甚至邻居等。在行为矫正训练中,如果能取得这些自然情境中的相关人物的合作、甚至参与训练工作,不仅将大大加快训练的进度,而且还非常有利于行为的类化。例如,要训练一位爱发脾气的孩子不再任意耍脾气。开始时,必须先在训练情境里实施,如设计一个游戏室,里面陈列各种不同的玩具。若受训者能够不发脾气地去玩这些玩具,就给予一定的强化物(如糖果等)。目标行为(即受训者不再任意发脾气)在训练情境中得到建立后,就可逐渐转移到家中实施训练,以达到类化的目的。这就需要家里的相关人员的配合与参与。为了能让家里相关人员参与训练工作,训练者首先得教他们学会适当强化的方法。在实施初期,训练者要经常访问受训者的家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当他们完全熟练后,可逐渐退出,把训练工作完全交给家人来执行。当家人发现孩子不再任意乱发脾气,能逐渐独自玩玩具后,就会因训练后的成效而高兴,从而也进一步增强对孩子实施训练的信心。孩子的目标行为也将逐渐从家里向其他非训练情境中转移,即目标行为因此而得以类化。

3.适当地运用不固定的强化方式也可产生类化作用

在强化分配方式中,一般认为新行为的建立之初应运用固定的强化分配方式,但要想维持这一行为,必须逐渐改用不固定的强化分配方式(包括不固定比率与不固定时距强化方式)。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情境里,更需实施不固定强化分配方式来维护终点行为。比如,小华在学校培养了尊敬师长的礼节后,当他在校外看到认识的王伯伯、李奶奶,也会礼貌地招呼“王伯伯,您好!”“李奶奶,您好!”时,如果他们能偶尔赞扬他,说“小华真有礼貌!”或“小华真是个好孩子!”之类的话,就是一种不固定比率的强化方式,这种强化方式对于行为的类化有相当的激励作用。

4.运用强化物的自然属性可以促进类化

如果强化物的自然属性本身是利于类化的,那么类化就容易发展、保持或促进;否则类化行为就会受阻。比如,在准备教给生活在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娱乐技能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选择那些在他们生活区域内可以开展的娱乐项目,这样他们才会有机会从事这些活动并得到强化;如果教给他们那些无法得到强化或没有机会参与的娱乐项目,这些娱乐技能就不太可能类化到活动中去。

(二)训练时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种类和情境

训练时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和情境来促进类化,是指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刺激物和各种刺激场景来促进类化,或利用一般性刺激促进类化,同时,还可以教授一些功能相当的反应来促进类化。

1.通过尽可能多地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种类和情境来促进类化

由于类化行为受刺激种类和情境数量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类化行为,我们可以在训练时尽可能多地纳入各种相关的训练种类和情境。也就是说,如果使学习者在对多种相关刺**境(刺激范例)中受到进行正确的训练,那么行为就更可能类化到所有的相关刺**境中去。如在对孩子进行防诱拐技能训练时,在训练中设计出各种**条件或**场景,让孩子在各种场景、各种**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样当他们真的遇到诱拐时,这些防诱拐技能才有可能类化到实际的情境中。

2.利用一般性刺激促进类化

如果训练和非训练情境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或刺激,则类化就比较容易发生。这一方法与各种相关的刺**境纳入的方法相似,但这种方法在训练时对非训练情境中的某些方面(一种物理的或社会的刺激)加以应用。例如,当训练者对孩子进行防诱拐训练时纳入相关的范例或情境。如果训练场所转移到外面(如游乐场),就纳入了一种一般性的物理刺激,因为室外是诱拐很可能会发生的地方。

3.教授一些功能相当的反应来促进类化

除了在训练时纳入各种刺激和一般性刺激外,还可教给个体一些可以引起相同结果的反应方式。可以引起相同结果的不同反应称为功能相当反应(functionally equivalent responses)。也就是说,每种反应对个体产生的功能是一样的。特别是在社会技能的训练中,个体通常要学习适用于各种情境的社会技能,掌握一些可以产生同样结果的不同方式。例如,一个害羞的男青年学会与女性约会的一些方法后,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用其中一种方法与女性约会失败,用另一种方法则可能会成功;如果这个青年只学会一种约会方法,他就可能会失败,而且这种技巧类化到其他类似场合的可能性就很小。

(三)纳入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

斯托克等[2]将类化媒介称为“作为治疗一部分的,一种由患者保持和传送的刺激”。这种媒介可以是一种物理性刺激,也可以是个体表现的一种行为。这种媒介对目标行为具有刺激控制作用,所以,当媒介存在时,行为可以类化到训练情境之外。常用的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有笔记、自我记录、自我指导等。

1.笔记

通过笔记,可以在需要类化时复习以前训练时的内容,从而促使类化产生、发展和促进。比如,小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了如何制作电脑动画,并且详细地把老师的讲解记录下来。当他在家里想制作电脑动画,而又没有老师在旁边指导时,他就复习笔记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笔记就成了一种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促使学校学的电脑动画制作类化到家庭情境中去。

2.自我记录

自我记录,就是自己记下自己练习的次数,以督促自己坚持练习行为,促进类化,达到目标行为。如青青长大了还有点口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特意找了专家帮他纠正。专家教了他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来解决口吃问题。但是,要纠正口吃的毛病,他必须在家天天练习调整呼吸。为了帮助他把促进调整呼吸技术类化到治疗时间之外,专家还要他做好自我记录。于是,他就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和家里的冰箱上各放一张纸,记录练习的次数。记录单和做记录的行为就是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促使青青在治疗时间之外做练习。

3.自我指导

自我指导也是一种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当一个人复述一项自我指导时,就为在适当的时间从事适宜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线索。小江对笔记的复习实际上也在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指导帮助他把学校学的电脑动画类化到在家里也能自己操作。又比如,当有人故意激起自己的愤怒时,就对自己说:“别理他们,走开,别惹麻烦”,这也是在运用自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