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类化效果的因素(1 / 1)

由于类化的产生是在与最初的刺激相关或相似的刺激呈现的情况下而出现的一种与最初的刺激相关或相似的行为,因此,类化效果主要受相关或相似的刺激与最初的刺激的相似性影响,同时也与在训练情境中所使用的刺激种类、情境及强化等有关。

(一)类化效果受刺激的相似性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两种刺激(或情境)之间越相似,发生类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类化梯度。图12-1展示了一个研究类化梯度的例子。研究者强化了鸽子在某种波长的灯光照亮钥匙时啄钥匙的行为,即在灯光的刺激控制下,只要灯一亮,鸽子就会啄钥匙。图12-1显示,鸽子在波长相似的灯亮下也会啄钥匙。当灯的波长变化与最初的灯的波长相差越来越大时,鸽子啄钥匙的行为也就减少了。类化梯度显示了类化行为发生频率和相关或相似刺激与最初刺激之间的相似性差距成反比;相关或相似刺激与最初刺激相似性差距越小,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

图12-1 刺激类化梯度

摘自:R.G Miltenberger著,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8.

当550微米的灯光亮时,鸽子啄钥匙行为被强化。以后,当相似波长的灯光亮起时,它们也会啄钥匙。灯光与最初的刺激越相似,鸽子就越有可能啄钥匙。

(二)类化效果受最初的刺激种类或情境的影响

某一行为在最初受到刺激时,最初的刺激的种类或情境越多,在有相关或相似刺激呈现时,就越容易出现类化行为。尼夫及其同事就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教有智能障碍的成年人(被试)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有些被试学习并掌握使用各种各样的洗衣机和烘干机,另一些被试只学习使用一种洗衣机和烘干机。结果发现,那些学习使用过多种洗衣机的被试比那些只学习过一种洗衣机的被试操作某种新型洗衣机的成功率高。(本例选自:R.G. Miltenberger著,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2004,392.)这说明受的原始刺激越多,越有利于日后类化行为的出现。最初接受刺激时进行多种情境的训练,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如训练智能不足儿童的良好姿势时,如果只利用教室这个情境来保持良好姿势,就不易类化到图书室、餐厅、亲友人家里;但如果除了教室外,也利用图书室、会议室等情境来保持良好姿势训练,就比较容易类化到其他地方。

(三)类化效果受类化出现时是否受到强化影响

斯托克和贝尔[1]将类化定义为“在各种非训练情境下出现的相关行为”。而相关行为能否在非训练情境中出现,除了最初刺激与相关或相似刺激的相似性差距大小、训练的种类及情境的多少外,还要看这一行为是否获得强化。如果某一相关行为一出现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强化,那么这种相关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有可能因得不到强化而消退,达不到类化的效果。比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排队习惯培养后,他们在其他的生活情境中(上下车、进餐、购物等)排队,如果偶尔也能获得成人的赞扬,他们排队的习惯就可持续表现在非训练情境中(即日常生活情境)。因为成人偶尔的赞扬是一种间歇性的强化,这种强化使得他们排队的习惯能够类化在非训练情境中。反之,如果成人对他们排队的习惯不予关注,甚至在他们排队时还冷言冷语,那么他们在学校培养的排队的习惯就不能类化到非训练情境中,达不到行为类化的目的。

此外,类化效果还受训练程度的高低、类化与工作的难度、学习者的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