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化的促进步骤(1 / 1)

如果需要对某种行为进行类化,为了使类化行为更有效,通常运用以下步骤来促进其发生。

(一)找出行为的目标刺**境

行为矫正的目的就是使行为得到改变且能类化到所有的相关情境中去。为了促进行为类化到适宜的情境中去,必须在训练前就找出目标刺**境。只有找到了相关的情境,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应用促进类化的措施来提高这种行为在这些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在训练前没有找出目标刺**境,训练时就会显得盲目无序,训练后发生类化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有类化发生,也只能是偶然现象。另外,对目标刺**境的分析还有利于将多种相应的情境结合进训练过程。

(二)找出强化行为的自然属性

找出了自然存在的强化物,训练时就可以着重于那些适于自然情境下的行为。如果事先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分析,训练时的行为有可能不适用于非训练情境,这样类化发生的可能性或许就小得多。对自然存在的强化物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训练者选择最可能得到强化的行为进行训练,从而增加类化的可能性。

(三)应用适当的类化促进措施

当找出行为的目标刺**境和强化行为的自然属性后,就可选择适当的类化促进措施了。比如,通过对目标刺**境的分析,就可以在训练时对促进措施作出选择,看看是用一般性刺激还是促进行为类化到类似情境的类化媒介。

(四)对行为类化情况进行衡量

当采用了行为类化促进措施之后,应收集行为在目标情境中出现的资料以确定类化的努力是否有效。在行为已被证实已经在有关情境出现后,还应确定行为改变是否得以保持,因此还应定期对行为进行评估。对行为的评估应包含自然属性的有关信息,以确定行为在目标情境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强化。如果通过行为评估,发现行为还没有类化到目标情境,就要进一步应用促进类化的一些措施,并不断对行为和自然属性进行评估,直到能够证明行为已经类化和保持。

以上的类化影响因素说明了类化效果既受当前刺激与最初或原始刺激的相似性的影响,还受刺激种类和情境的影响,同时强化方式也影响着类化效果。因此,对非训练情境中出现的类化进行强化,在训练时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种类和情境,纳入自我产生的类化媒介等方式,可消除这些影响。但是,在促进类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适当的类化促进措施,同时注意对行为类化情况随时进行衡量。

[1] 参考R.G.Miltenberger著, 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23.

[2] 参考R.G.Miltenberger著, 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