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化形成的条件(1 / 1)

类化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类化的发生。

(一)相关的刺激必须与最初的刺激具有相似性

关于类化,斯金纳在他的著作中对其的界定是:“……描述刺激需要的控制被其他具有共同特性的分享这一事实的词语。”[1]“分享”一词生动地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共性或相似性。否则,即使有原始刺激与其他刺激出现,由于这二者之间没有相似性(不能分享),类化现象也不可能发生。利用如何攻下城堡问题解决如何用放射线杀死癌体组织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放射线与通向城堡周围的小路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分享。换言之,没有相似性,就无法分享,如当妈妈用卡片教小明认识的是“月”字,却要他由此认识“亮”字时,他通常可能就不认识,因为原始刺激“月”和“亮”没有相似之处,无法分享。

(二)目标行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

类化现象的发生,除了相关的刺激与最初的刺激具有相似性外,还要求目标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发生,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有类化现象的发生。前者是类化现象得以产生的必备条件,后者是类化现象得以成立的必然结果。小阿尔伯特是在实验室里受到的恐怖声音的刺激,并且与之相配对呈现的动物只是白鼠,但他无论在哪儿见到白鼠甚至白狗、白猫都会害怕,这就产生了类化现象。智力不足、已有10岁的小明在学校里学会了“月”字之后,无论是在外面的广告牌上,还是在电视上、报纸上或是他自己的卡通书上,一看到“月”字,他就马上会念“月”,这也是一种类化现象。如果这两个条件中只具备其一,就不能称之为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