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生和雷纳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于在每次去摸白鼠时都听到了令人恐惧的尖锐的声响,他就将所受的恐惧刺激与白鼠联系起来了,所以会一见到白鼠就怕。然而,他后来不仅害怕白鼠,也害怕白猫,甚至连无生命的白色有毛的玩具动物、妈妈的白色毛大衣都怕了,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此类现象的生动描述。如何攻下城堡的问题与如何用放射线杀死癌体组织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不相干,但其深层结构却相同,因而那个学生能从攻下城堡的问题当中得到启发,顺利地解决了如何利用放射线杀死癌体组织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像“杯弓蛇影”“触类旁通”这类现象,用心理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是类化现象。什么是类化?它是指个体对某一刺激反应的联结一旦建立后,当遇到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时,虽未经特别的练习,也能引起个体的类似反应倾向。也就是说只要有与最初的刺激相关或相类似的刺激呈现,最初的那种刺激行为就会出现,这就是类化。阿尔伯特每次摸白鼠时都听到令人恐惧的声音,从而建立了他害怕小白鼠的这种最初的刺激,当他遇到有类似特征的白兔、白狗、棉花等时,也就是相关或相似刺激呈现时,他产生害怕心理,引起类似于最初的那种反应倾向。这种类化现象常被运用于行为改变技术中,因为其目的就是塑造人们期望的目标行为。因此,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类化被定义为,在训练情境之外,所有相关或相似刺激呈现时都出现这种行为。如一个智力不足的儿童能把在家里接受的穿衣行为也运用到学校这个训练情境之外的环境,也是一种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