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行为契约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治疗电脑游戏成瘾的案例

1.案例呈现

张晓(化名),初二学生。根据张晓妈妈讲,张晓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打电脑游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人叫他,他就去打电脑游戏。为了不让他去网吧,家里甚至买了一台电脑给他打电脑游戏,可是他还是经常离家去网吧,经常逃课,考试时随便写几个字就交了,有时候甚至不交考卷,初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只考了几分,数学考了十几分。为此,父母给他办了休学,后来看他可怜,又将他安插到另外一所学校临时读书。期间,他也没停止到网吧打电脑游戏,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本来已打算放弃的张晓的妈妈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经过协商,最终形成这样一份行为契约(见图11-6)。

图11-6 不再打电脑游戏的契约案例

摘自:熊克蓉,邹红.一份神奇的契约.教书育人.2004(11):43-44.

2.分析

上述契约中的强化物采取的是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方式,有口头表扬、奖励喜欢的书、手机,最终重在精神强化。

整个契约的实施过程循序渐进,如表扬的范围从家庭内部口头表扬到较大范围口头表扬、更大范围内口头表扬,使张晓对自己的行为发展有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

(二)消除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丽经常不能按时交数学作业,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后来数学老师李老师想到了运用行为契约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契约的内容是,如果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每周预定时间按时按量交出所布置的作业,就能在周末的最后一节课开展一个小型联欢会,在会上大家可以自由活动、自由表演节目。从此以后,班上的同学都很努力、积极地完成数学作业,小丽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也很努力地按时完成作业,数学成绩也提高很快。

2.分析

针对小丽不能按时交数学作业的不良学习行为,并不是与小丽单独签订行为契约,而是与全班同学一起签订,规定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能达到在每周内按时按量交出所布置的作业,才可以开展一个小型欢乐会。

这不仅可以提高小丽数学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全班的成绩,还在全班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王宝贝的妈妈一直希望自己的独生子比同龄人优秀。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经常问他一些问题,渴望了解他在外面的生活,想帮他少走弯路,做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他上小学后,王女士就更关心了,每天不是问学习,就是问成绩,要不就问他与同学的关系,还陪着他做功课。

其实,王宝贝是一个勤奋好学、性格开朗的四年级学生,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王宝贝说,他很努力地学习,希望妈妈满意。本来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已经很紧张了,回家还要应付妈妈没完没了的问题,不回答吧,妈妈就很不高兴,他特别无奈。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妈妈坐在一旁,又是夹菜又是夹肉,还不停地说:“儿子,你多吃点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儿子,别吃那么多主食,当心发胖!”本来香甜的饭菜,让妈妈搞得没了胃口。他说:“我已经9岁了,妈妈还当我是不会吃饭的婴儿。”

于是,新学期开学没几天,聪明的王宝贝主动对妈妈实施“行为契约”法。当妈妈又在吃饭时说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时,王宝贝把筷子一放,站起来郑重地说:“妈妈,咱们签份合同吧!”,合同如图11-7所示。

图11-7 改善亲子关系的合同

整理自晏红.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母子俩都签了字,然后按照协议行事,很快母子关系消除了紧张。妈妈再也不在吃饭的时候问个不停:“儿子,今天功课学会了没有?”“老师提问你了没有?”“数学题有错的吗?” 王宝贝的变化也很明显:不乱花钱买玩具,回家主动告诉她当天在学校的情况,按时做作业,自己洗碗,还承担了全家的扫地任务。

2.分析

孩子的行为规则一旦约定俗成,就不用三令五申,照章考核孩子的行为就行了,而长期唠叨啰唆只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签协议的表述方式帮助孩子自我观察,建立良好行为,父母省去了许多说教,亲子之间的情绪冲突大大减少。孩子因此学会自主管教,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