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误用(1 / 1)

(一)在学习拼音字母时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可马上就要上学前班了,为了让她有个好的学习基础,退休在家的奶奶决定先在家教她学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先由奶奶带着小可对26个字母朗读几遍,之后要求小可自己反复朗读几遍;之后,合上书,要求她把26个字母背诵出来,但小可只记得最前面和最后面那几个字母,其他的记忆很模糊,中途还发脾气不愿意继续学习下去了。奶奶的这种反复记忆法好像不怎么起作用。

2.分析

这个例子采用反复记忆方法和完全任务呈现法来对背诵字母进行学习。背诵字母是一个言语反应链,而且26个字母对一个初次学习者来说,在较短时间内背诵是有点过于冗长,加重学习者负担,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采用正向链锁的方法来学习,如可以将26个字母分成5个阶段来学习。第一个阶段学习“a b c d e f g”,奶奶先教小可怎么读,等她能熟练朗读时,再要求她背诵出来,当小可能熟练地背诵时,奶奶再接着教后面的“h i j k l m n”;当小可说到“a b c d e f g”时,奶奶马上接着说“h i j k l m n”,并让她重复背诵,以此方法再对剩下的字母进行学习。最后要求小可在不用言语提醒时也能将所有的字母全部完整背诵。

(二)在折小纸船时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在手工课上,陈老师决定采用逆向链锁方法教小朋友们学习折小纸船,学习行为被分解如下几个步骤:①陈老师先示范整个折小纸船的6个步骤;② 接着示范前5个步骤,只留第6个步骤要求小朋友们自己独立完成。如果有小朋友不会,陈老师在旁边言语或动作指导,对一些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口头表扬;③ 留下5、6两步要求小朋友独立完成,前4个步骤由陈老师示范完成。

以此类推,小朋友们很快就学会了折小纸船的方法。而且有些小朋友还把折小纸船当成课后休闲的主要活动,一有空就争着折,看谁折得又快又好。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样的纸船,作业本和书也被撕得乱七八糟。

2.分析

小朋友们在获得折小纸船这项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好奇心;老师采用逆向链锁原理来教授这一技能也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但却忽略了如何获得纸张的问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教授小朋友如何学会技能外,还要注意教授他们所有与技能相关的问题,如安全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只有先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

(三)上实验课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欧老师今年任教小学四年级的自然课。小学自然课有部分实验,如何上好实验课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实验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所涉及的条目较多,如果处理不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会影响整个实验效果。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欧老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批进行,欧老师还列出了以下步骤,使大家有条理地进行实验:①按学号分组依次走入实验室;②听老师介绍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③老师给所有学生示范一次实验过程;④老师先做第一步,要求学生跟着做;⑤接着做第二步,要求学生跟着做;⑥直至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次实验。

学生们在欧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将所有的步骤完成,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这次的实验操作。但实验后的整个实验室杂乱无章,没有一个人留下来收拾。整个实验室充满了一股难闻的气味,给下一批学生的正常实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分析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然课中的某些实验器材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欧老师只关注了如何使学生们正确有效地操作实验,而对于实验后的处理问题并不涉及。这样还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没有责任心的坏习惯。

在行为步骤的设计中,应每次都要安排学生轮流整理实验室,每个人所使用过的实验器材应自己负责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四)智能障碍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林是一个重度智能障碍的6岁儿童,他至今还不会正确地刷牙,每天早上起来都要老师在旁边手把手教他,而且每天早上花费的时间也很长。老师决定采用逆向链锁的原理来教会他刷牙。整个刷牙行为被分解为以下4个步骤:①把牙膏挤在牙刷上;②接一杯子水,嘴巴里含着一口水,不要吞进去;③用牙刷刷牙;④刷完后冲漱。实施几天后,发现小林还是不会正确地刷牙,而且每次还把水弄得满地都是。

2.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任务分析,所确定的链锁行为的各个步骤必须足够简单,使儿童没多大困难就可以学会。小林是个重度智能障碍的6岁儿童,接受能力比一般的儿童要低,所以更应简单;在刷牙时,应避免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我们可以将第③步分解成先刷上下,再刷左右,先刷外面,再刷里面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训练。刷完之后,如果把水弄洒了应要求他做好清洁。

本章摘要

1.链锁是一种通过对刺激——反应链(S-R链)的正强化而建立终点行为的训练方法。刺激——反应链也叫行为链,就是由很多按照顺序发生的辨别刺激(SD)和反应(R)组成的行为。当某种刺激出现时发生特定反应,这种反应能得到强化,这个刺激就叫这个反应的辨别刺激(SD)。一个辨别刺激(SD)可以引发特定的R,形成一个S-R环节。刺激——反应链由一系列的S-R环节依次组成。链锁原理正是通过对S-R链的正强化来建立和增进新行为的。

2.链锁性行为可分为同质链锁性行为和异质链锁性行为。同质链锁指每个刺激——反应链的反应具有相同的特质。异质链锁指每个刺激——反应链具有不同的特质。

3.链锁训练的方式最常用的有三种,即完全任务呈现、正向链锁(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反向链锁)。完全任务呈现指的是同时训练行为链中所有步骤的行为,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到最后一个步骤,做完所有的步骤后再给予强化。正向链锁是先教整个行为的第一步,再教第二步,待第一步和第二步联合起来再教第三步,直至掌握所有的行为步骤。逆向链锁是先教整个行为的最后一步,然后沿着链锁再“向前”训练,直至行为链中所有步骤能按正确的顺序完成。

4.完全任务呈现、正向链锁和逆向链锁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适用于进行复杂行为的训练,都需要进行任务分析,都需要应用促进和渐隐技术等。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步骤的差异;正向链锁与逆向链锁的主要区别在于训练方向性的差异。

5.在链锁训练方式的选用上,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来说,如果所要建立的行为比较简单,刺激——反应链较短,三种方法均可使用;如果所要建立的目标行为较复杂,常用逆向链锁训练方式。

6.塑造、渐隐和链锁这三种原理都是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细化步骤来建立或促进一种先前并不发生的行为,因此这三种程序都被称为渐变程序。但这三种程序无论是目标行为、实施步骤还是适用对象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7.运用链锁原理训练的实施步骤包括:①确定链锁原理是否适用于受训者;②对目标行为进行任务分析;③选择链锁训练方式;④选择适当的强化物;⑤实施链锁训练;⑥继续强化链锁训练结束后的行为。

8.运用链锁原理应注意任务分析的合理性,各个步骤的熟练性和依次重复性以及促进措施的及时渐隐。

练习题

1.某超市要对一批新进收银员进行上岗培训,培训人员决定对新进员工运用链锁原理进行训练,收银内容分解为如下步骤:①穿上工作服,佩带好工作牌,整理妆容。②=2*GB3在收银台打开电脑,输入班次及工卡号。③对顾客说“欢迎光临”,将物品的价格条码逐一在电脑前进行扫描打价。④计算所有物品价格,并对顾客准确说出应支付金额,收钱找零,打印小票。⑤用购物袋分类装好物品,对顾客说“欢迎下次光临”。⑥对下一名顾客进行收银,重复以上5个步骤。在这里运用链锁原理是否妥当?什么方法更好?

2.小A,女,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进校时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和兴奋。但好景不长,由于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与周围同学在交往方面出现了问题,于是开始抱怨学校的一切,对一切都感到了悲观和失望,经常一和同寝室的同学谈论这些就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一开始,大家还认真听她的抱怨,后来经常听,而且抱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便开始厌烦了,也逐渐开始对她孤立了。她自己也感觉对学校、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如何能改变她的这种状况?

3.假如你是特殊学校的一名教师,要教一些视障儿童学习如何拉拉链,应该如何进行训练,请写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