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模仿学习原理(1 / 1)

班杜拉(Bandura)根据父母的陈述和对儿童怕狗行为的观察,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小孩分为四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行为改变实验。第一组通过八次活动,观察一个不怕狗的四岁男孩。这个小男孩作为示范者带狗进入实验室,按亲密程度逐步与狗接近,亲热抚弄三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氛围,以对抗任何怕狗的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接触,除了接触之外,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没有形成良好气氛。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没有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在场。实验结束一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中的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表现。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容易接近实验中的狗和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显著差别,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第三、第四这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则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

布莱恩(Bryan,1967)曾在自然情境条件下做了一个关于帮助路人修车的实验。实验情境是一位女士站在一辆自行车旁,该车有一个漏了气的轮胎和一个好的轮胎。在实验阶段,距离这部车约400米的地方,一位男士(示范者)正在替一位年轻小姐换漏气的轮胎。在控制情境中,大概在一天的同一段时间,示范“助人”的实验者并没有出现。结果显示,示范助人行为实验者的出现,竟使得路人停下来帮助女士换轮胎的人数增加了许多,这说明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会促进其他人的利他行为。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观察与模仿可以促进人类行为的获得,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通过强化、塑造、渐隐和链锁等联结学习来获得、维持、改变与消除,还可以通过社会学习的方式完成。模仿学习就是一种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策略,对于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减弱其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模仿学习的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