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链锁原理的注意事项(1 / 1)

运用链锁原理来建立复杂行为时,除了要遵循以上步骤外,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注意任务分析的合理性

链锁原理的关键在于任务分析,也就是把所要建立的目标行为细目化,分成一个个单一的刺激——反应(S-R),目的在于让受训者从熟练掌握单个的刺激——反应行为开始,到能掌握多个刺激——反应行为,直到达到目标行为的熟练掌握,在自然情境下也能运用。然而,这一过程运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任务分析是否合理。所谓合理,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任务分析确定的刺激——反应步骤是否适用于受训者的学习;二是各个刺激——反应的前后顺序是否准确;三是各个刺激——反应之间界线是否分明。

1.任务分析确定的各个步骤应与受训者的学习能力相当

任务分析后所确定的各个刺激——反应步骤应与受训者的学习能力相当,尽量做到让受训者没有多大困难就学会。例如,一个父亲想教他那个重度弱智、已15岁的孩子自己刷牙,他开始只用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刷牙、冲漱这三个步骤训练他,可无论怎么教,孩子就是学不会。后来,他请教了孩子的特教老师,把第二个步骤又细分成了“先学上下刷”“刷前牙”“刷左边牙”“刷右边牙”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终于学会了刷牙。这位父亲最初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能力,按照教常人的方式来教孩子刷牙了。因此,在进行任务分析时,首先应考虑受训者的学习能力,根据受训者的学习能力来确定学习步骤。

2.任务分析确定的步骤应准确有序

任务分析确定的步骤顺序不能是混乱的,而且在教授时,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来教,否则,受训者将会建立起一些不恰当的刺激控制,如一个幼儿可能学会错误地数数:1,2,4,3;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很多本可避免的麻烦,比如:训练小学生在上课铃响后快速安静地在教室里坐好,等待老师上课,如果把第三步和第二步的次序颠倒,则会使教室里处于一片混乱;在教孩子做模型时,如果先让孩子用颜料涂上颜色,再让孩子拼装模型,就有可能不但做不出漂亮的模型,还会弄脏孩子的衣服。

3.任务分析确定的步骤之间应界线分明

在进行任务分析,确定各个刺激——反应步骤时,上一步与下一步之间应有一个界线分明的刺激,这样才能使上一个步骤成为下一个反应的辨别刺激(SD)。如要训练孩子穿T恤,其中左手伸入袖内的步骤,就应该详细说明是左手应伸入左袖,这样才可能说这一步的确定完成,能为下一步右手伸入右袖提供较清楚的刺激了。

(二)注意各个步骤的熟练性和依序重复性

行为训练者在训练下一步之前,必须使受训者对上一步能很熟练地掌握,同时还应要求受训者在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之前能完成之前所教的所有步骤。如用正向链锁训练小孩穿T恤,在教“把头套入衫内”这一步之前的上一步“将右手伸入右袖”应该很熟练。同时,应要求小孩把前面的所有步骤都自己完成才教“把头套入衫内”这一步。各个步骤的熟练水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在一个行为链中有一个反应步骤很弱,就会使这一步之前的所有步骤都减弱,而且整个行为链的联结也不牢固。另外,在上一步还未牢固掌握时就教下一步,会使受训者觉得学习下一步的任务太困难,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注意促进措施的及时渐隐

运用链锁原理进行行为训练时,经常需要言语指导、动作指导或身体指导等促进措施,但在受训者能成功地完成每一步后,这些额外的帮助应尽可能及时、迅速地进行渐隐,以免让受训者对这些促进措施产生依赖性,以致在练习中只能等待行为训练者的帮助来完成;不对促进措施进行及时渐隐,还有可能强化儿童的错误反应。比如,晓晓上一年级时,老师向妈妈反映她的字写得很乱,要妈妈多教教她,于是,妈妈就一笔一画地教晓晓写字,第一天,妈妈手把手地教晓晓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表扬了晓晓,第二天回家后,妈妈教了几个字,就让晓晓自己写,结果晓晓的作业没得到表扬。从那以后,晓晓知道妈妈手把手教她写的作业能得到表扬,每天回家就要妈妈教;妈妈为了晓晓能得到老师表扬,同时也见不惯她的字太差,也就答应了晓晓的要求。现在晓晓已经上二年级了,自己还是不能写好字,还是依赖于妈妈教她写字。晓晓的依赖性就在于妈妈没有及时渐隐促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