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误用(1 / 1)

(一)渐隐原理在学校方面的误用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青是个十分调皮的孩子,在学校经常逗其他同学玩。对此,老师和同学也都没有在意,以为他只是开玩笑而已。然而有一次,小青又在捉弄同学,一不小心把对方打哭了。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将小青叫到办公室,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小青这时才知道原来使用这种方法会激怒老师,这样老师就会关注他。从这以后,小青就更频繁地捉弄同学,想再次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但由于他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其他的同学,老师也没去理会他,他就想:如果像以前那样把同学弄哭,老师肯定会生气,并再次注意到他。因此,他就再次把同学打哭。这次,果真如他所料,老师非常生气,并再次批评了他。因为老师再次注意到他,他感到十分沾沾自喜。后来,他为了引起老师的不断关注,经常欺负班上的同学,而老师也常常被他气得半死,拿他没办法。

2.分析

这一案例是因渐隐技术被学生误用(虽然学生自己不知道渐隐原理是什么),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小青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甚至做出更激烈的事情来刺激老师,使老师产生愤怒的反应。

小青知道自己欺负同学的行为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注意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奖励。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会感到沾沾自喜。对于这一事例,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小青欺负同学的行为予以漠视(消退原理的应用)。如果没有效果,则应该应用区别增强、惩罚或逃脱制约方法来加以改善。

(二)渐隐原理在家庭方面的误用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丰是一个刚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孩子,能发出几个可辨别的音节。他的父母感到非常兴奋。小丰的母亲曾经读过有关行为矫正方面的书籍,于是决定采用渐隐原理来教小丰学说“妈妈”这个词。她设计的渐隐步骤如下:母亲先十分轻柔地问:“我是谁?”并迅速地大声回答“妈妈”。等小丰能够跟着她说出“妈妈”后,就逐渐放低回答的声调,并提高提问“我是谁?”的声调。她希望通过这个方案使小丰学会说“妈妈”。然而,事情却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小丰仍然只能发出几个简短的音节,并不能说出“妈妈”这个词,于是小丰的母亲感到十分失望。

2.分析

这个案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小丰的母亲不知道,当一个个体还没有行为能力的时候,就不可能促进该行为。在该案例中,采用塑造原理更为合适。开始,孩子完全不会发出“妈妈”这个词音,因此必须先强化一个与“妈妈”音相似的声音——“m”。而对于这个音节,小丰已经能正确发出了。当小丰能够多次正确发出“m”音时,就停止强化,而开始强化另一个更接近“妈妈”的声音如“ma”。通过这样不断强化,小丰的发音就越来越接近“妈妈”这个目标反应了。

本章摘要

1.渐隐(Fading)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即刺激变化,而反应不变。

2.渐隐原理有以下三个优点:①渐隐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它直接提供正确反应模式,使行为者少走弯路;②渐隐能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和重复;③渐隐有利于学习者情绪稳定,增强行为的信心。

3.渐隐和塑造的相同点:它们都是逐渐变化的程序。渐隐和塑造的区别:塑造一般是在刺**境改变的情况下,强化行为的逐步变化,最后达到终点目标行为。它侧重于将目标行为予以细化,最终促成目标行为的形成。而渐隐则是不断变化对个体的刺激,来达到建立目标行为的目的。它侧重于改变刺激,使目标行为保持下来。

4.促进是指在行为进行之前或进行之中给予的刺激,它们有助于激发适宜行为的发生。促进一般分为四大类:言语促进、动作促进、环境促进、身体促进。

5.渐隐的效果主要受最初刺激控制的适当性、目标刺激控制的适宜性和实施步骤的可行性三个因素的影响。

6.在渐隐原理的实际运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正确的目标行为和目标刺激、选择适当的强化物、选择适当的起始刺激、合理安排渐隐步骤。

7.在实施阶段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刺激物的渐隐应缓慢进行;②如果个体的反应发生多次错误,则应当退回到前一步,重复刺激控制;③如果个体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步子太小或太大,应及时调整训练的步子;④正确的行为反应一旦发生,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强化;⑤转移辨别性刺激。

练习题

1.渐隐与塑造都是培养新行为的方法。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2.简述运用渐隐原理需遵循哪些原则。在实施阶段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你的侄女梦佳是个1岁左右的孩子,最近你发现她能够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尤其是这两天,站起来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于是你打算教她学走路。试述你将怎样应用渐隐原理教会梦佳学走路。

4.如果你是一名小学老师,你将如何运用渐隐原理教会学生画各种各样的图形(如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