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渐隐原理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运用渐隐原理对弱智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在一所弱智学校里,有个8岁男孩,名叫小兵。他是个中度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滞,只能简单地重复其他同学和老师说的词语,很少能有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时他也会盲目地模仿别人说话时的一些词语。如老师指着一个苹果问他:“这是什么?”他会回答“什么”,有时他还会重复念着问题“这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提问(言语促进)只对小兵引起了模仿反应而未使他做出适当的回答。针对小兵的这一言语行为问题,老师便在教小兵认识并正确回答“苹果”这个词时运用了渐隐法,并取得了成功。老师设计的渐隐训练步骤如下。

第一步,老师知道小兵会模仿别人说话中的一些词语,所以使用的刺激是,指着苹果并用非常轻柔的耳语声说:“这是什么?”还没等小兵作出反应,老师就用十分响亮的声音迅速地回答说“苹果。”这时只要小兵正确地说出“苹果”这个词,老师就会及时奖给他一个喜欢吃的糖果,同时还语言奖励说:“真聪明。”如果小兵说不好,就重做。

第二步,当老师指着苹果并说“这是什么?苹果。”小兵能够模仿说出“苹果”这一步完成后,老师就将说出“苹果”一词的音量稍稍放低,只起到提示的作用,而鼓励小兵能大声地说出“苹果”这个词。说对了就仍然给他喜欢吃的糖果作为强化物,并予以言语奖励说“真聪明。”若不对,则重做一遍,直至完成这一步的任务。

第三步,在多次练习以上步骤之后,老师只指着苹果大声地问:“这是什么?”同时只做“苹果”的口型而不发出声音,引导小兵大声地说出“苹果”。说对了仍然给予强化物和语言奖励;若不对,则重做一遍,直至完成这一步的任务。

第四步,老师只指着苹果越来越大声地提问:“这是什么?”这时老师的双眼注视着小兵,并让他独立地说出“苹果”这个词。

第五步,老师分别指着一旁的苹果和图画上的苹果问小兵:“这是什么?”引导小兵说出“苹果”,完成这一训练。

2.分析

以上案例的成功的原因是:①引起正确反应的起始刺激适当。在该案例中,老师知道只要大声地说出问题的最后一个词,小兵就会模仿说出这个词,因此老师选择的起始刺激是,指着苹果非常轻柔地问:“这是什么?”并迅速地大声说出“苹果”这个词。②行为改变的终点刺激明确。在该案例中,选择的终点刺激是训练小兵说出“苹果”这个词。③渐隐的步骤控制得当。这一例中具体说明了为了达到最终的刺激控制要隐退的刺激物,即老师在越来越大声地提问“这是什么?”之后,越来越轻地说出“苹果”这个词。

(二)运用渐隐原理进行技巧训练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东东是个二年级的学生,他看到自己的许多朋友都会骑自行车并经常骑车一起出去玩,心里非常羡慕大家。刚好在二年级期末考结束、暑假来临时,他有较多的空余时间,于是他就强烈要求爸爸教他学骑车。爸爸拗不过他便答应了在一旁协助他练习骑车。爸爸把教东东骑车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双手扶持着自行车,跟在车子后面跑。等东东骑起来能够比较稳的时候,就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扶着自行车,偶尔放手并跟在车子后面跑。

第三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常常放手并跟在车子后面跑。

第四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大部分时间放手并跟在车子后面跑。

第五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完全放手并跟在车子后面跑。

第六步,东东骑在车上,爸爸不跟在车子后面。

2.分析

以上案例的成功有3点原因是。①行为改变的终点刺激明确。在该案例中,选择的终点刺激是训练东东学会骑自行车。②符合渐隐程序的要求,即刺激变化,反应不变。在这一案例中,反应是东东骑自行车,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东东在车上的反应始终没变,而变化的是爸爸扶车帮助的措施慢慢简化。③起始刺激得当,刺激维度的隐退控制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