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渐隐效果的因素(1 / 1)

渐隐是逐渐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因此,渐隐的效果主要受最初刺激控制的适当性、目标刺激控制的适宜性和实施步骤的可行性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最初刺激控制的适当性

在应用渐隐技术时,选择可以引发适当行为的最初刺激,即选择适当的促进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多种不同的促进方式,以产生适当的行为,能减少错误,增强渐隐技术成功的机会。在老师教雯雯写“我”字的示例中,老师知道,如果自己握住她的手,雯雯便能正确地写出“我”字,因此老师便选择这一身体促进方式作为最初刺激控制。又如,荧荧已经就读二年级了,但她在接受别人帮助之后从不向人说“谢谢”。母亲对此渐渐在意了,因为过去年纪小还无可厚非,现在这样的年纪就讲不通了,因此特别予以训练。其步骤如下。起初,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母亲及时提醒她:“荧荧,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荧荧便向别人说“谢谢”。这样经过几次之后,母亲每次只需在荧荧得到别人帮助后,喊她的名字,她就知道要向别人说“谢谢”。慢慢地荧荧便养成了向帮助她的人说“谢谢”的习惯,这时,不需要母亲的提醒,荧荧也会很有礼貌地向别人说“谢谢”。在这个示例中,母亲知道,如果她告诉荧荧向别人说“谢谢”,荧荧便会模仿母亲说“谢谢”。因此,在这个例子中,最初的刺激控制,便是很柔细地教她“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她会很大声地回答“谢谢!”

(二)目标刺激控制的适宜性

渐隐实际上是刺激变化,将刺激中不适当、不自然的部分逐渐去除,使刺激变得适当和自然。当我们向某个体呈现一种特殊刺激时,个体的反应就能得到强化;而没有这种刺激,个体的反应就得不到强化。如果这样的话,个体就学会仅当这种刺激呈现时才会做出反应。因此,可以说行为是在刺激控制下进行的,渐隐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宜的目标刺激,即我们希望最后能控制行为的刺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目标刺激控制的时候,宜注意使特定刺激引起的反应,能在自然环境中得以维持;而不能在刺激还未变成适当的刺激时就停止训练,使个体的行为仍然停留在某一阶段,这样个体在自然情境下就不会表现出预期的目标行为。马丁和皮尔(1991)通过相关研究,认为许多渐隐计划都犯了这样的错误,目标刺激控制没有包括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经常会遇到刺激的某些方面,并在这种情况下就停止了训练。例如,训练儿童安静坐下来的行为,只训练到儿童在实验情境下能安静地坐下,而没能训练儿童在其他环境(如教室),也能安静地坐下。又如,在教儿童学算术时,最初让儿童用数手指的方式进行计算,因为这样较直观,儿童容易掌握。接下来用小棍代替手指来计算,最后应让儿童用心算代替实物进行计算。而最后一步对于儿童来说较困难,不容易掌握,正因为如此,有些家长和老师见儿童不易掌握就不再对其作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就使得儿童始终只能停留在使用实物帮助计算的阶段,而不能发展到心算阶段。

(三)实施步骤的可行性

在训练开始后,最初提供的刺激物若确已引起适当的反应,在经过几次重复训练之后,就要渐渐地将刺激物除去,这就涉及设定渐隐步骤的问题。渐隐步骤的设定必须仔细斟酌,安排应该从初始情境到目标情境形成梯度,其间提示行为发生的那些线索应该平缓地逐步减少,否则就会影响渐隐原理的效果。有效地使用渐隐技术,正如有效地使用行为养成技术一样,是很高的艺术。渐隐的进程主要取决于:从一个情境向下一个情境过渡时,目标行为是否能够正确、稳定地表现出来。在渐隐的过程中,一方面,如果个体已开始有错误,可能是渐隐的速度太快,或者是渐隐的步骤太简化了。这时就需要从头再来,在已建立了正确的行为后,才继续渐隐的步骤。另一方面,假如渐隐的速度太慢,或是提供的刺激太多,个体会变得完全依赖这些刺激物。以前面老师教雯雯写字为例,假如教师在经过多次练习后,仍握住雯雯的手一笔一笔地教她写,雯雯则会变得依赖“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她”,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做出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