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2年级1班的学生大都较活跃。每次在响了第二道上课准备铃时,还是有很多学生都在操场上玩耍,没能统一回到教室、坐在座位上等候老师来上课,每次上课前老师都要等一段时间维持组织纪律,占用了上课的时间。老师希望他们能在第一道铃声响起时走进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上课需要的书本和铅笔盒准备好,安静地等候老师来上课。在制定行为训练方案时,老师决定将这样一种良好行为分四个步骤进行训练:第一步,听到第一道上课铃声后立即走进教室;第二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第三步,把上课需要的书本和铅笔盒准备好;第四步,安静地等候老师来上课。
老师先从第一步开始对学生进行要求和训练,当学生大部分都能在听到第一道上课铃声后按时进教室时(特殊情况除外),接着对第二步进行要求和训练,以此类推到第四步,直至学生能独立自觉地做完四个步骤。
小英是个智力发育不全的孩子,已经8岁了,还不会正确使用筷子,每次都是用双手握拳抓筷子,所以一直都用勺子吃饭。由于勺子在很多时候没有筷子那么方便快捷,所以每次小英吃饭都很慢,有时还需要妈妈喂饭。特别是晚上,妈妈要多等她半个小时才能收拾碗筷。经过全家一致商量,妈妈决定教她正确使用筷子。妈妈将使用筷子的过程分成以下七个步骤:第一步,伸手去拿筷子;第二步,将外侧的筷子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第三步,将内侧的筷子放在无名指上并用中指压住;第四步,大拇指同时压住两根筷子;第五步,用筷子靠近碗;第六步,用筷子夹东西;第七步,将夹好的饭菜送至嘴边,吃下去。
为配合上述步骤,妈妈利用下列方法开始训练。①妈妈开始握着小英的手由第一步做到第七步,等到她熟练且不抗拒的时候,进行下面的步骤。②妈妈握着小英的手一起由第一步做到第六步,然后放手由她自己将饭菜送至嘴边。③当小英可以独立做好第七步时,妈妈帮助做到第五步。然后妈妈放手,小英独立做第六步、第七步。若熟练了,依次进行。④其余类推,到最后所有训练完成,小英可以独立使用筷子吃饭,妈妈在旁边观察,必要时才帮忙。经过一段时间后,小英可以独立使用筷子吃饭。
在训练一些年龄较小或智能严重不足的对象时,如果还是按照常人的方法去教授,未免要求过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老师或家长在对上述行为进行训练时都将目标行为细化,使分解后的每个行为步骤都是行为链条中的一个联结。先学习、强化前一个行为步骤,再学习、强化后一个行为步骤,前一个行为步骤的反应结果又是后一个行为反应结果的刺激条件,这种前后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一种行为“链锁”。小孩通过这种行为“链锁”训练,就很容易达到家长或老师所期望的目标行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链锁原理的概述、链锁的方式、链锁原理的实施步骤,最后还将列举一些链锁原理的应用分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