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塑造原理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应用在特殊儿童行为塑造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霍纳(Honer,1971)治疗一个患有精神发育迟滞的5岁儿童丹尼斯。丹尼斯的病症是脊髓裂,他在出生前脊柱受到破坏,致使双腿运动受到限制,丹尼斯会爬却从没走过。霍纳为丹尼斯设计了一套塑造计划。在计划中,丹尼斯要达到的目标行为是,在两条平行栏杆之间借助栏杆走10步。该塑造计划包括了6个步骤。

第一个趋近行为是,丹尼斯坐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扶住两边的平行栏杆。霍纳用喝树根啤酒作为强化刺激,使丹尼斯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步骤。

第二个趋近行为是,在第一个趋近行为的基础上,扶着栏杆站起来并保持该姿势直到喝完一勺树根啤酒。

第三个趋近行为是,在得到奖励之前借助栏杆走一步。

第四个趋近行为是,得到奖励之前走三步。

第五个趋近行为是,得到奖励之前走五步。

第六个步骤,也就是目标行为是,必须走上十步才能获得奖励。

就这样,丹尼斯借助栏杆走10步的行为就建立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完全能够借助平行栏杆走路,可以进行下一个目标行为的训练。

2.分析

对于精神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来说,一下子让他建立起学会走路这样一个复杂的行为,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行为塑造,就可以把不现实的期望变成能实现的期望。霍纳通过设计的六个步骤,加上丹尼斯最喜欢的树根啤酒作为强化刺激,循序渐进,终于建立起了丹尼斯能借助平行栏杆走路这一目标行为。

(二)应用在对特殊儿童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清源小学附设了智障儿童学习班,王老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她曾多次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进行教学。她教小林学会玩拼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老师首先把小林带到一幅木制拼图前,拿起一块圆形木块,交给小林,然后引着小林的手放到拼图上方,让小林把木块放下去。这是一组非常简单的拼图,因此只要小林在老师引导下稍用手碰一碰,木块就落到了正确的位置。王老师立即表扬他,并且把他带到旁边较空旷的地方,陪他玩他最喜欢的翻滚游戏1分钟,接着又回到拼图前。这一次小林放下了木块后,不需要引导,就把木块推入了正确的位置。王老师立即大声地表扬他,又把他带到旁边玩了1分钟。就这样,在将近15分钟内,小林做了十多次拼图,也和王老师翻滚了十来次,每一次王老师给予小林的强化刺激都比前一次少一些。最后,小林学会了自己走到拼图前,拾起一块,将它推入正确的位置。

接连几天,王老师都要求小林拼图后才和他玩翻滚游戏。王老师要求小林拼的拼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最后,小林能先拼上三四个不同的拼图(当然其中有些比原先的又复杂多了),才走去和王老师玩耍。

2.分析

特殊儿童由于心智或生理缺陷,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行为学习就显得很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教授正常儿童的教学方法。在教授特殊儿童的过程中,运用塑造原理,由很小的改变入手,逐步促成较大的改变,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应用于良好行为培养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梅子4岁,每当妈妈整理屋子(如把看过的书报收拾好放在书柜里,把收下来的干净衣服折好放在衣橱里,把被子叠好,把床单理平等)的时候,都好奇地看着妈妈整理。那天妈妈正在叠衣服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妈妈放下衣服就去接电话了,等她接完电话时,梅子已经把一张小毛巾叠好了。妈妈立即高兴地表扬了她:“哟,我们的梅子真能干,能帮妈妈做事了。”同时,抱起她,还亲了亲她的脸蛋。接着妈妈又拿了一条梅子的小裙子让她叠,她也叠好了,尽管叠得有些不像样,妈妈还是表扬了她,同时教她该怎么叠。梅子马上把裙子打开又重新叠了一次,妈妈表扬说:“梅子真聪明,一学就会了,你看叠得多好。”就这样,当妈妈整理屋子时,梅子总喜欢帮忙,妈妈边表扬边教她怎么做。现在,5岁半的梅子能在玩玩具之后把玩具收好,能自己穿衣裤鞋子,在看书画画后能及时把书或文具放回原处,有时还能主动帮妈妈收碗、擦饭桌等。

2.分析

人类具有好奇心,孩子会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做出许多举动,这些举动正是孩子知识欲和学习欲的源泉,父母如果能把握这种时机,强化这些源泉,就可以培养出许多良好行为。但是孩子必须不断努力,反复学习,才能彻底学会某些技能,这个学习过程是渐进的,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就看到成效。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塑造的技巧。

(四)应用在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3岁的惟惟很逗人喜爱,可就是有一个毛病让妈妈头都大了。惟惟对鞭炮的劈啪声或游行锣鼓的铿锵声特别惧怕。声音小时,也许仅呆呆地露出惊吓的神色;声音大时,就不可收拾,大哭大叫。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效果,只好带他去看心理科医生,医生教了她一个办法,让她按照办法实施。妈妈先录一盘鞭炮锣鼓声的录音带。然后就去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当惟惟和小朋友们在1楼玩时,爸爸在2楼放录音带。刚开始声音不大,惟惟只是稍微变了脸色,其他小孩则不在乎,这时妈妈就称赞其他小朋友非常勇敢,并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勇士的贴纸(那是惟惟最喜欢的贴纸)。“妈妈,我也要。”惟惟见其他的小朋友都有,也想要。“不行,小勇士是奖励给不怕鞭炮锣鼓声的孩子的。”一会儿,鞭炮锣鼓声又响了,声音比刚才还大。这时,惟惟心里虽然有点紧张,但一看到妈妈和小朋友们手里拿着的贴纸,就小声对自己说“惟惟不怕,惟惟不怕。”妈妈见状,马上称赞他勇敢,也表扬了其他小朋友,同时一人给了一张贴纸。这样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好几次,好多天过去了,鞭炮锣鼓声越来越大,惟惟越来越能适应。到后来,惟惟就彻底消除了对鞭炮锣鼓的恐惧。

2.分析

惟惟对鞭炮锣鼓声的恐惧是一种情绪反应,对于这种恐惧情绪,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需要采取渐进方式,即行为塑造的方式来处理,才容易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