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误用(1 / 1)

(一)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畅畅是个贪玩的孩子,他的妈妈总是喜欢通过大声责骂,使畅畅遵从自己的意志。当妈妈想要他在家里做点事情时,总是把要求提上5~10遍,并且嗓门也越提越高。直到最后几乎是对着畅畅吼了。那么畅畅妈妈的这种高嗓门的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起初,当她让畅畅做事时,他马上就照办了。可是第二次又让他做事时,他正玩得高兴,就不想立即去做事了,只有当妈妈重复要求时才又照办。不久以后,畅畅只顾自己玩得高兴,不用说第一次要求,就是第二次、第三次要求都不理不睬了,直到妈妈将要求说上四五遍,并且嗓门一次比一次高的时候,听得连自己都有些不耐烦了才去做。渐渐地,畅畅越来越习惯了妈妈的多次要求和逐渐加大的嗓门,无论妈妈重复多少次,几乎都是置若罔闻,除非她提高嗓门不断地重复,同时声音中带着怒气时,畅畅才很不情愿地去做。最后,妈妈总要由说到吼,畅畅才会去做。

2.分析

畅畅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拖拉行为逐步强化了妈妈提高嗓门、直到对他吼叫的行为。事实上,妈妈也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要求,强化了儿子越来越久的拖拉行为。如果畅畅在妈妈每次叫他时都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塑造出妈妈的这种行为了。但是小孩子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如果妈妈在叫他一次两次后,见他没行动时,不继续重复要求,而是立即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和儿子协商制定做事规则,何时该奖,何时该罚,也不会塑造出儿子越来越久的拖拉行为。因此,认识到生活中也存在着不经意的塑造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日常生活中,塑造原理的误用形成的不良行为

1.案例呈现

思艺在幼儿园读小班,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关心他,生活起居全由思艺没读过多少书的姑姑来照顾。有一次思艺从学校回来,姑姑帮他整理书包时发现好多彩纸,就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是幼儿园老师给的。姑姑也没多想就相信了。没过多久,姑姑看到思艺的手里又多了一支很漂亮的圆珠笔,问他,他说是好朋友送给他的,姑姑也相信了。那之后,姑姑发现思艺时常有一些不属于他的小东西,问他时他总说不是这个同学给的,就是那个同学给的,要么就是表现好,老师奖励的。姑姑想,都是些不值钱的小东西,也许真是别的同学给的吧,因此也就没有刨根问底。直到思艺都读小学二年级了,有一天,老师把思艺的爸爸妈妈叫到学校去,说思艺喜欢偷偷拿走同学的东西。他们非常吃惊,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对思艺从来都是要什么买什么,他还拿同学的东西干什么呢。回来后跟姑姑交流,姑姑想起了思艺在幼儿园时的情况,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哥哥,哥哥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很后悔对儿子的关心太少了。

2.分析

有些儿童由于不了解“私有财产”的含义,开始只是偶尔有机会拿别人的东西,不知送还失主或交给老师处理,或无法分辨偷与借的不同,拿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随便占有他人东西的习惯,犯下了偷窃的错误。但是,如果当思艺第一次或第二次带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问清楚东西的来源,如果真是拿了他人的东西,了解他这样做的动机,并给他讲明他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特别是不能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拿走,这样多讲几次后,也许就没有后面的不良行为的发生了。

(三) 塑造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误用

1.案例呈现

黄老师是一位新老师,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他教学认真,工作努力。可是,上课还没一个月,他就有辞职的念头了,因为他上课时的课堂就像闹市,“老师,我!我!”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经验的校长通过门缝观察了不到十分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黄老师提问,当A同学举手没有点到他时,他就叫着“老师,我!”黄老师就叫他回答,接着黄老师在相同的情况下,点B同学回答,C同学也是如此,D同学也不甘落后,就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了闹市。

2.分析

由于黄老师指定回答的儿童是举手叫声很大的对象,使班上的学生领悟出,叫声大与被叫到间的联结关系,只要喊叫“我!我!”都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于是强化了叫喊的声音,同学竞相效仿,当然课堂就如闹市了。其实,黄老师只需要指定举手而不叫喊的学生回答问题,并对那些在指定的学生回答前抢答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就可使课堂安静有序了。

(四) 误用塑造,养成懒惰习惯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芳芳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事,芳芳的工作是摆餐具,她以自己能负责把餐具都摆好为荣。有一天,芳芳忘记在爸爸碟子边放一把叉子,爸爸说:“芳芳,我自己来,没关系的。”几天后,芳芳又忘记了铺好桌布,爸爸又替她做了。有时候,芳芳回来得较迟,爸爸就替她把整个桌子的餐具都摆好。因此,芳芳就无法以摆餐具为荣了。此后,她就懒得负责任地摆餐具了,而且事事都需要家人的督促或者提醒才去做。即使当她想做好某件事时,她也经常很草率或者没有做好就离开了。

2.分析

芳芳爸爸的行为是出于对女儿的爱,却没想到在不经意间培养出了女儿的懒惰行为。由此可见,爱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如果爸爸一直不去代劳,而是坚持让芳芳无论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己完成规定的任务,芳芳也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或懒惰的现象了。

本章摘要

1.行为塑造是对目前所没有的目标行为的一系列连续趋近动作的不断强化,直到个体最终能经常地做出目标行为。

2.行为塑造的过程是把复杂行为阶段化,然后逐一加以依次强化的过程。

3.行为塑造具有关联的阶段性、逐步渐进性、兼用了强化与消退策略等特点。

4.行为塑造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①判断塑造对于矫正对象是否是最合适的方法。②确定终点目标行为。③确认初始目标行为。④计划塑造步骤。⑤选定有效强化刺激。⑥按照合理的速度完成塑造的各步骤。

5.行为塑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①终点目标行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②评估标准的多样性与准确性。③强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④塑造步骤的合理性。⑤塑造过程的可调整性。⑥塑造结果的适应性。

6.行为塑造应掌握人性化、有益性原则。

练习题

1.斯金纳曾教鸽子啄彩色圆盘,其操作环境是:在一只斯金纳箱里,在一面箱壁的某个地方嵌上一个与箱壁平齐的彩色小塑料圆盘。训练的目标是让鸽子啄这个彩色圆盘而不是箱壁上的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你是斯金纳,你会怎样使用塑造原理让鸽子啄这个彩色圆盘而不是箱壁上的其他任何地方?以下提示也许会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 你确定的初始行为是什么?

· 目标行为又是什么?

· 塑造过程中拿什么来作强化刺激?

· 连续趋近动作有哪些?

· 对每一个趋近动作,你会怎样使用差别强化?

2.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应用到的塑造的例子。其后果是什么?

3.宇宇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因此妈妈特地辞职在家照顾他。每月都要带宇宇去儿科医院几次都没让妈妈烦,就是有一件事让妈妈头痛。儿科医院门口有一家玩具店,每次去医院,宇宇都要让妈妈买玩具。不买就大哭大闹,一次比一次闹得厉害。于是妈妈只好买了。到后来家里的玩具都堆了一屋子,足以开玩具店了,而且有些玩具是重复着要买。很多玩具宇宇只是从玩具店拿回家就没再玩过,宇宇还是要闹着要买。由于宇宇看病已花了不少的钱,家里的经济也越来越紧了,但宇宇还是闹着要买玩具,妈妈真是觉得为这事头痛极了。宇宇买玩具的爱好是如何养成的呢?请说出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