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塑造行为能正确有效地运用,一般应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判断塑造对于矫正对象是否是最合适的方法
塑造是用来使矫正对象做出新的举动或是已有行为中的一个新的层面,或者是使矫正对象做出以前做过但目前未做的动作。如果矫正对象至少偶尔有过目标行为,就不需要运用塑造,而只要用差别强化来提高目标行为的发生频率即可。当然,其他的行为学上的获得方法(如提示、示范或是说明)也可能会更好。如果你只要简单地告诉矫正对象怎样做到目标行为或可以给他示范要做的正确行为,就不需要用塑造。
(二)确定终点目标行为
终点目标行为是行为塑造者希望建立的行为,如明明的叔叔就确定了让鸽子能根据灯的颜色啄表示相应颜色的字这一目标行为。此外,白鼠能压下杠杆,海狮能跳水表演(跳出水面用鼻子接住圈子),幼儿能说简单的句子,口吃患者能不停顿地说完一个句子等,都可以作为目标行为进行塑造。只有确定了终点目标行为,才能使不同训练者前后步伐一致,才能持之以恒地逐步强化有关反应,一直到终点目标行为建立为止。同时,也只有根据终点目标行为,才能判定行为塑造计划何时能够成功,是否成功。
(三)确认初始目标行为
在进行塑造之前,应确认一种使作用对象易于接受的初始目标行为,这种初始行为可能是自发出现的(如婴儿含混不清的呀呀儿语),也可能是通过各种方式诱导会才能出现的(如明明的叔叔让鸽子多次进行试误,使之产生啄木牌才能有食物的顿悟)。初始目标行为在行为的塑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初始行为确定不准确,就有可能达不到目标行为或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初始行为还必须和最终的目标行为紧密相关。初始行为即第一个趋近行为,通常是作用对象已经在做的动作,至少是偶尔做过或者是通过诱导能确保会发生的动作。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条件来确认初始行为:第一,行为已经出现过。第二,该行为与目标行为有些接近,可以以它为基础一步步达到目标行为。
(四)计划塑造步骤
行为塑造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或分步骤逐步趋近目标行为的过程,因此明明的叔叔就把鸽子根据灯的颜色啄相应字的行为分成了五个步骤,让鸽子能在熟练地完成了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个步骤。要想训练白鼠压杠杆这一终点目标行为,行为塑造者通常要计划出如下的步骤:第一步,白鼠移向装有杠杆的那一面箱壁。第二步,白鼠面朝杠杆。第三步,白鼠接近杠杆。第四步,白鼠抬起后腿。第五步,白鼠用一只爪子动杠杆。第六步,白鼠触碰杠杆。第七步,白鼠压动杠杆。虽然我们大致计划出了七个逐步接近的塑造步骤,但在真正实施塑造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别的步骤,因此还应根据实施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是,无论怎样调整,都应使每一个步骤必须能保证个体的行为较之先前的行为朝目标行为迈进了一步。
(五)选定有效强化刺激
行为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几个连续的、逐步趋近目标行为的阶段行为进行及时强化的过程,强化物维系着塑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所实施的行为是否能有效形成,其关键在于强化物的使用是否及时、合理。强化物的使用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必须为塑造对象选定一个可作为其强化刺激的强化物。强化刺激的量要适度,以免塑造对象很容易就得到满足。如何选择塑造对象的强化物,可参看前一章中所讲的强化方面的内容。
(六)按照合理的速度完成塑造的各步骤
塑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的趋近行为都是下一步骤的铺路石。一旦被塑造的对象掌握了一步趋近行为(判断标准可以是10次之中至少有6次成功地做出该行为),就要马上进入下一个步骤。对某一步骤强化得过多会造成下一步骤进行的困难,因为对同一步骤过多的强化可能会造成被塑造对象(特别是动物或智障儿童)只会做出先前的行为。如果被塑造对象还没有掌握某一趋近行为,就不要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与强化,因为这样做不但达不到下一步的趋近目标行为,还会使被塑造对象感到更加困难,从而失去信心。在各个步骤的训练当中,如果被塑造对象是有理解能力的人,通常可以通过告诉被塑造对象应该做什么或是暗示他怎样做才正确。这样有利于塑造过程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