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可以通过差别强化来进行,但是这种强化是在某种行为曾经出现过或至少偶尔出现过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如果行为塑造者是有目标、有意识地想塑造出个体的某种行为,但要想等到该行为出现(即使是偶尔出现),也许永远也等不到,那样就有可能错过塑造某种行为的良好时机。例如,如果父母想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一种爱整洁的习惯,就应该在孩子两三岁、能自由玩耍时开始塑造。先从收拾玩具开始,到收拾学习用具,再到收拾自己的衣物等。如果父母只想着等到哪一天孩子能主动把地上或桌上的玩具捡起来放进玩具柜里这一行为出现才开始强化,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也许就难以等到;并且,在等待的过程中,小孩用了玩具、文具等用品后乱扔乱放的行为已经养成,如果那时才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恐怕也没有两三岁时那么容易了。这一例子说明,一方面,对于个体未曾有过的新行为,就不能单靠差别强化来完成,需要加上其他的方法。行为塑造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因为它就是用来建立一种目前还未有的新行为的。另一方面,强化多是在某一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时使用,而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十分复杂的。复杂行为当然就不能完全靠行为强化来建立。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是由一系列的简单行为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行为加以强化,这就是行为塑造。例如,父母训练一个10个月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走路对于小孩子来说既是一个新行为,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为,当然就不可能等到他能独自连续走上几步时才给予强化。因此,父母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小孩走路的过程分解为“借助他人或物站立”“独自站立”“借助他人或物走路”“独自走一步”“独自走几步”六个相对简单的行为,每当孩子完成一个行为,就给予强化,直到孩子完成所有的行为,能自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