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塑造的特点(1 / 1)

行为塑造是通过在发展一项新的行为过程中,连续分段强化与目标行为最接近的一连串反应,一直到最后的目标行为完全建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因此,行为塑造显示出如下特点。

(一)关联的阶段性

由于行为塑造多是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塑造,只靠一个步骤一般很难完成,因此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常把最终的目标行为分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性的目标行为,如婴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可以细化为以下阶段性的目标行为,依次为:“会呀呀儿语”“会说字音”“会说部分单字”“会说一组单字”“会说一组单词”到最后为“会说简单句子”。在阶段性的目标行为中,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行为叫初始行为或初级接近,是一种最简单的行为的训练阶段,是作用对象很容易就能获得的行为。“会说简单的句子”是最后一个阶段的目标行为,因此最后一个阶段的目标行为也叫终点目标行为,是塑造结果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行为。由于终点目标行为之外的所有阶段的目标行为都在为达到终点目标行为做准备,都在一步一步地向终点目标行为靠近,因此这些阶段的目标行为也可以叫趋近目标行为。

(二)逐步渐进性

行为塑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行为都是相互关联,是一种连续的趋近行为,只有在前一个阶段的目标行为完成了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个目标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逐步向前推进的运行程序。以斯金纳训练白鼠压杆的动作为例,这个塑造过程逐渐渐进的运行程序就是:“移向装有杠杆的那一面箱壁”→“面朝杠杆”→“接近杠杆”→“抬起后腿”→“用一只爪子动杠杆”→“触碰杠杆”→“压动杠杆”。白鼠只有“移向装有杠杆的那一面箱壁”后才有可能去“面朝杠杆”,白鼠只有在有了“面朝杠杆”的行为动作后,才有可能看到杠杆,从而去“接近杠杆”,以此类推,最终逐步达到终点目标行为。行为塑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最简单、最易被作用对象获得的动作开始,一步一步地朝着最后的目标行为行进的过程。

(三)兼用强化与消退策略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趋近目标行为实际上都是一种新行为。被塑造对象每达到一个预定的阶段性目标,训练者都要给予强化;即每当作用对象表现出新行为时,训练者应当及时给予强化。当强化到一定程度时,训练者就会停止强化,这往往会导致行为的消失,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行为消退的过程。当然,停止强化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下一个阶段性目标行为。比如,当听到宝宝第一次发出含混不清的像说话的声音时,妈妈就会欣喜地抱紧宝宝、吻他或以笑脸相对,这实际上就是对宝宝发音的一种强化,得到强化信息的宝宝会继续发出类似的音。最初几次,妈妈会继续给予及时的回应来强化。但当妈妈觉得不需要再对那种含混不清的音进行强化时,如果宝宝再发那种声音,妈妈就不会回应了,因为如果再强化下去,宝宝就只会发那种声音,不会发其他更清楚的音了。同时妈妈也会有意识地教他发“妈”“爸”等音。当宝宝几次发出的那种含混不清的音都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时,他就会失去继续发那种音的兴趣。同时,也会试图学着妈妈教的音,以期再一次得到妈妈积极的回应,这样就为下一个动作行为,即发“妈”“爸”等音,做好了准备。当妈妈真切地听到宝宝发出了“妈”“爸”等音时,又会及时地积极回应,对宝宝出现的发音新行为给予强化。以此方法不断实施下去,直到终点目标行为完全建立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