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强化原理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正强化的正用

1.利用正强化法治疗异食癖

(1)案例呈现

患儿,男,5岁,出生后一直母乳喂养至14个月时,学会走路。患儿最初只是在走路过程中,偶尔拾起路边的土块或纸屑进食,父母经常严厉呵斥,结果不能改变患儿的行为。严重时,不论什么,只要能吞到肚子里都要吃,如棉球、线头、纸屑、海绵及柴油等。近两年只吃纸屑、棉球,不再进食其他物品;同时不喜欢吃青菜,而对粉条、酸菜尤其蛋黄较青睐。经详细检查未发现有精神病症状及智能障碍,血象正常,便常规未见虫卵。诊断:异食癖。

初诊治疗开始前,医师首先向家长讲述可能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包括患儿缺乏父母的抚爱、教育,家庭贫困而缺少食物和玩具等,再加上患儿的好奇感,偶尔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父母在这种时候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只是粗暴地加以干涉,都可能使这种不良的异食行为巩固下来。作为患儿的父母,必须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并配合医生来训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充分取得家长的默契配合后,医师开始对患儿进行治疗。

医生运用正强化原理设计一个强化表,第一步采用连续强化,第二步采用部分强化。在第一步连续强化期间,以能引起患儿的兴趣又容易达到的目标作为奖品,如蛋黄。医师用极简单又亲切的话语告诉患儿吃棉球和纸屑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会引起疾病。如果每天都不再吃纸屑、棉球,那么妈妈每天都可以给患儿一个好吃的蛋黄。最初患儿在回答问题时,没有丝毫的积极态度。患儿的这种情绪显然是在怀疑医师的话能否兑现。在这段治疗期间,应当尽量让患儿少接触纸屑与棉球。如果患儿偶尔吃纸屑或棉球,不要公开责备,只观察每天的异食次数,并将其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关心患儿,当他看到纸屑、棉球没有立即进食时,要马上给予奖励和赞扬,同时兑现医师的话。通过这种手段使异食行为消退,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患儿的异食次数明显减少。第二次就诊时,患儿的情绪很自然,不再拘谨与不安了。医师在鼓励患儿的进步后,继续提出稍高的要求,开始第二步部分强化治疗,提出如果一周内不吃纸屑,妈妈可以给患儿5角钱,积攒起来可以买一支小手枪等。患儿此次回答问题时,不但很愉快,而且很主动。在这段治疗期间,告诫父母不但要绝对兑现医师的话,而且要严格地观察患儿,可以有目的地接触一些纸屑(如做剪纸游戏)以观察患儿的反应;同时多让患儿同其他小朋友集体玩耍,忘掉异食的“乐趣”。如果患儿异常行为出现波动,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经过几次治疗,患儿基本消除了这种不良行为,可以接受同龄儿童的教育,正常饮食。4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

(2)分析

阳性强化治疗在饮食方面,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方面,是比较好的治疗手段。矫正中的强化计划表要因人而异,对治疗中的评定也要及时进行,根据病情的治疗结果来更换计划表的内容。与此同时,对病人的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也应有所选择。如果对儿童的行为障碍,开始就采用部分强化,可能因为不容易达到目标,而引起儿童的动摇。如果总是使用单调的连续强化,这种强化结果又容易消退,而且事实上无论是医师还是家长都不会时时刻刻跟在儿童身边,进行这种连续性强化奖赏。此外,对儿童的家长提出指导性建议也很重要,如教会家长态度要温和,治疗中要避免急躁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儿童心理知识等。

2.用正强化纠正儿童不做作业的行为

(1)案例呈现

钱某,男,12岁,特教学校培智班三年级学生,智商为41,生活基本能自理。健康良好,一只眼睛有点偏斜视。身体左侧发育不良而一侧歪斜,四肢运动不协调,平衡能力差,手指的精细动作不灵活,但执笔无碍。钱某有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主动完成,必须要老师在一旁监督才做,老师一离开,他就会放下笔去玩别的东西。据调查,钱某的右手(优势手)功能正常,不妨碍其执笔写字,故排除生理上的原因。布置作业的难度不大,他都会做。因此,他不完成作业只是懒惰,不爱动手。

本案例采用变动指标设计,终点行为确定为被试者钱某每天能百分之百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和数学作业。基线阶段为5天,不对其督促和监督,也不对其强化,只记录其每天完成作业的百分比(即所完成作业数与布置的作业数之比)。实验处理阶段为两个星期(星期六和星期日除外)。以糖果、玻璃球和老师跟他下五子棋为正强化物。

实验时,只要被试能够每天完成所有作业,就给予奖励。在处理阶段的第一周,只要被试完成作业的20%以上就给予强化,但仍鼓励其完成所有作业。正强化物主要是糖果,同时以口头表扬等社会性强化物为辅。结果显示:完成的作业量显著增加,上升至20%~75%;发现了糖果对他的吸引力不如玻璃球。在处理阶段第二周,要求被试完成作业量的80%以上才给予正强化,正强化物为玻璃球和与老师下五子棋。被试积极性很高,完成作业量超过80%以上,其中4天完成100%。此后进入实验维持阶段,不再对被试的行为进行强化,只记录其每天完成作业的情况,结果均在85%以上。

采用正强化原理矫正钱某不完成作业行为,培养其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有效的,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2)分析

矫正方案从实际出发,根据被试的具体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策略和措施,及时纠正而采用了更为有效的玻璃球作为强化物使纠正效果更加显著。

矫正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比如,正强化物的使用必须只能从相应教师处获得才有强化效果,因此不能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得,避免降低其强化效果,其他教师就要配合该矫正工作,同时要求家长也要配合,进行相应的工作。多方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矫正的最佳效果。

培养一种良好行为时,不必一步到位,可以逐步养成,根据每一步完成相应目标给予强化,可以逐步形成新的良好行为,否则一开始确定较高的目标而个体达不到,会失去信心和兴趣。

3.用正强化促进儿童游泳效果

(1)案例呈现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有24人,其中男女生各12人,均为初次学习游泳。随机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正强化方法(根据少儿特点,重点从兴趣入手达到提高动机的目的),对照组采用正常教学方法(适当地以批评、惩罚来消除学生中的不期望行为),进行了18次游泳教学课。根据中国少儿中心游泳馆制定的游泳教学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实验组在技术评定数据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测试游泳距离方面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2)分析

该案例表明,用正强化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初学游泳的儿童在游泳技术的掌握和游泳距离提高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中的正强化方法是,在儿童个体表现出了正确或趋向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效地提升了儿童的游泳兴趣和提高成绩的动机。这也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运用正强化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方式。

4.正强化某些特定的行为

(1)案例呈现

某人家中的电视机老化了,开机启动时间比较长,而且会出现屏幕上的图像闪烁和扭曲现象,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比较正常地观看节目。一日,他期待的节目正在播出而图像仍然扭曲闪烁,很是郁闷。气急之下,他一巴掌朝电视机拍过去,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图像突然变得清晰稳定了(可能是年久电视机的焊接点有些松动,一巴掌下去后使其接触正常)。随后,只要打开电视机后出现图像闪烁和扭曲现象,此人就会采用拍打电视机的做法。

(2)分析

这是来自生活中的对特定行为强化的实际案例。面对电视机图像的闪烁和扭曲,通常的做法是等待。个体由于急需观看某个节目而不能观看时产生的突然冲动,偶然拍打电视机导致了电视画面的正常化,这个结果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在今后的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下采用同样的行为,是典型的正强化案例,强化个体形成了某个特定的行为(电视图像闪烁或扭曲就拍打电视机)。这类由于特定的行为的结果与特定的情境的联系而产生的强化特定行为的持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较多,属于典型的正强化案例。

(二)负强化的正用

1.陶行知巧言改变学生

(1)案例呈现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2)分析

当时如果换成另一个老师,很可能是这样处理:对这个学生进行义正词严的批评,开班会,教育同学们以此为鉴,不要跟他学。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会觉得老师和校长是故意要把自己批倒、批臭,让自己抬不起头来,于是行为更加乖张霸道,对老师和校长产生厌恶。一般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当个体出现违规行为时,给予厌恶刺激,实际上对于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正强化,强化了个体继续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行为。而陶行知先生没有给予厌恶刺激,相反撤走了个体原先以为会出现的厌恶刺激,将一般会出现的正强化变为了负强化,反而使得不良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训练智障者建立特定的行为反应替代问题行为

(1)案例呈现

7岁的男孩斯蒂科患有唐氏综合征,智力低下,在美国的特殊学校读书。他有严重的自伤行为,老师只好将他的手捆在腰间,戴上用足球做的头盔,并整天将他关在小房间内。后来,行为改变专家设计了一个运用电击惩罚治疗的程序,很快使其消除了打头的行为。要彻底除去他打头的行为,需要形成一个取代打头的良好行为,工作人员设计了相应的程序来帮助他实现。

工作人员将斯蒂科放在一张高椅上,在其面前的盘子内放一个金属做的小卡车,用电子钟电线串联着小卡车来测量孩子接触卡车时间的长短。为解决孩子不能自动将手放到卡车上去的问题,行为改变专家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程序教会孩子将手放在卡车上去。开始时,蜂鸣器发出声响,同时立刻在斯蒂科的小腿上给予轻微的电击,此时实验助手引导孩子的手接触金属卡车,蜂鸣器和电击就会消失。大约12次实验后,当蜂鸣和电击刺激呈现时,斯蒂科会自动地将手放在卡车上。随后,实施在蜂鸣后3秒钟后才给予电击的程序,斯蒂科很快会在蜂鸣声后手放在卡车上,就避免了电击这个厌恶刺激。这样,斯蒂科形成将手放在卡车上的良好行为。之后,专家通过渐隐法使其将手转移到其他玩具上,以这些良性行为代替了击打自己头部的问题行为,减少了自伤的情况。

(2)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负强化的方式建立一种替代性的良好行为。首先,有厌恶刺激出现(蜂鸣和电击),避免这些不良刺激的方法,就是将手放在铁卡车上,通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斯蒂科可以建立起一听到蜂鸣声就将手放在铁卡车上的行为,也就形成了撤出厌恶刺激而增加了将手放在铁卡车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