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1 / 1)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一)直接性

所谓直接性,反映的是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联系,即强化的效果与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关系非常密切。要使一个结果成为最为有效的强化物,通常要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立刻出现;相反,如果反应和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或者两者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则根本起不到相应的强化效果。比如,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有慈母严父的说法,中午或下午早些时候,孩子在母亲面前犯了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作为强化物来减少今后该行为的发生,结果母亲说,等晚上爸爸回来再给你惩罚。等到晚上父亲回来时,虽然此时孩子的行为已经变良好了,父亲却还是对他(先前犯过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这时因为他先前的问题行为(目标行为)已经消失了,对其惩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目前实施的是良好行为,而对这种良好行为的惩罚还可能带来更坏的后果。再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中,及时给对方以微笑或肯定的表情,会使对方继续大胆地说话,增加交流成功的可能性。这里的微笑或肯定的表情就是有效的强化物,及时地给予,也保证了这个强化物与目标行为(对方大胆地说话)之间间隔的有效性,增加了行为得到强化的可能性。

(二)一致性

所谓一致性,是指强化物和目标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通常情况下,在行为改变技术中,只有当强化物在个体出现期望的目标行为后出现,二者之间联系很紧密,个体的良性行为才会得到有效的强化。也就是说,强化物和个体的目标行为如果没有一致性,个体的行为改变就难以实现,通常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合,以促进相应强化的实现。这种不一致性在现实中比较突出。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了正强化,如对孩子认真做事的好行为,家长会给予表扬的正强化,但是家长发现这个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原因就在于强化物和目标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并不是很强,小孩做事认真的行为并不是只在家长面前表现,在同学和老师或其他人面前也会表现,同样表现出了目标行为却得不到相应的强化物,就会影响到该行为形成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强化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将相同的强化物呈现在不同的行为后面,比如,还可能在孩子有了其他行为(收拾房间、整理书籍等)的时候也给予了相同的强化物,这样会使得强化物与具体的目标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削弱,从而降低了强化的效果。

(三)已形成事件

所谓已形成事件是指能够改变一个刺激物作为强化物的价值的事件,也就是这些事件确定了强化物在特定事件或情形下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已形成事件对个体行为的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已形成事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剥夺(deprivation)。这种类型的已形成事件可以增加大多数非条件强化物和一部分条件强化物的效果。大多数非条件强化物(如一顿饭)对于普通的能正常吃饭的人来说强化作用并不是太明显,但对于处于较强饥饿状态的个体来说,其强化作用就非常明显;同样的道理,一杯普通的白开水对于已经忍受了较长时间口渴的人来说,比琼浆玉液在普通人眼中还要珍贵,其强化的效果会极大地增加;金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条件强化物,但其强化的效果也会因为个体所受的剥夺状态的差异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一张百元钞票,对于大多数城市儿童来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强化意义,但对于偏远山区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却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总之,无论是非条件强化物还是条件强化物,其在被剥夺的状况下所起的强化效果会大大强于在通常状况下。但是我们在选择对个体的强化影响时,不能简单地为了达到良好的强化效果而去制造这样的情境,还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原则。

2.饱和(satiation)是指个体在最近获得了大量的某种具体的强化物(如非条件强化物的食物或水,部分条件强化物的社会赞许等)或者已经与某种强化刺激物有了比较多的接触后,再以该强化物对相应的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时,其强化作用会减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个别个体长期生活在赞美声中,如果今后需要用赞美来强化他的某些目标行为,赞美所起的强化作用会比较低。又如,个体已经获得了较多的成功后,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对其强化作用会减弱,需要有更高目标成功的追求才会对其有较强的强化作用。这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指令或规定。某些强化物本身对于特定行为并没有较强的强化作用,但是如果出现了指令或规定(并非完全来自于官方的或权威部门的信息),可能会改变这些强化物的强化效果。2003年春天,“非典”在广东爆发,由于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医疗方案,有人认为板蓝根和醋能够预防非典,人们宁信其有,使原本平常的板蓝根和醋很快就被高价抢空,很多人赶紧从外地大量购买以“预防非典”。这里因为人们对于“非典”及其无治的恐惧,使民间传说的板蓝根和醋预防“非典”的信息变成了相应的指令或规定(民信舆情),将板蓝根和醋本身的强化作用增强了。随着“非典”有效治疗方案的出现和非典疫情的有效控制,板蓝根和醋的强化作用便减弱了,回归到了正常状态。

(四)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强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刺激物的强度大小会成为决定强化效果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强度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正刺激比一个与它完全相同但强度小或数量较少的强化物更能强化行为的出现。大多数民众是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和工作来获得相应的金钱生存的,但有部分违法犯罪者,利用不法手段(如通过贩毒)来获取非法利益,虽然有可能被逮捕判死刑,但是只要成功一次就可以获得别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这种强化物的刺激强度要远远高于辛苦劳作获得的经济报酬,故而还是有部分人更愿意被这种高强度的刺激物强化,铤而走险。

(五)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影响强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的结果,对于不同的人,对其行为的强化作用是不一样的。这涉及的原因很多,比如,人格的差异问题、个人需求的差别问题或者个体的精神境界,等等。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或许是对其行为有着重要强化意义的强化物,但对于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相反书籍的强化作用会更加有效。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进行行为改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有效选择促进个体行为改变的强化物,不能认为通常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强化物就一定适合这个特定的对象,必须对其深入了解和观察,通过功能性评估才能最后确定,以利于个体行为的有效改变。

总之,我们在通过强化来改变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时,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可能影响强化效果的诸多因素,有效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来促进其行为的有效改变,避免不利因素干扰行为改变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