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误用(1 / 1)

(一)正强化的误用

1.正强化儿童以不良方式获取关注的不良行为

(1)案例呈现

小冬刚满3岁,是一个活泼的男孩,还没上幼儿园。一天,只有他和妈妈在家,两人玩了一会儿后,妈妈便离开去收拾房间,让小冬自己玩。正当妈妈忙得不可开交、身上和手上都沾满了灰尘和脏污的时候,自己玩了一会感觉无趣的小冬开始用脚猛踢卧室的门,并大声叫喊:“妈妈,快来陪我玩!”看到小冬急得快要掉下眼泪了,妈妈马上停下手中的活,快跑过来抱起小冬,并安慰他说:“一会儿妈妈就收拾好了。”

(2)分析

这里,妈妈错误地用了正强化来培养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感到无聊时猛踢卧室门并大声叫喊)时,妈妈用迅速跑过来陪他玩这种方式(即一种关注,属于正强化物)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使孩子今后更容易用类似的不良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

2.正强化儿童的依赖行为

(1)案例呈现

晓萍在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家人十分高兴。一天早上,晓萍上学走后,妈妈发现晓萍的文具盒没有带走,放在书桌上,于是赶紧拿上她的文具盒,给她送到学校里去了。之后,晓萍又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妈妈也总是及时给她送到学校去,避免了晓萍学习中没有文具的尴尬。但是,妈妈发现,晓萍随后总是丢三落四,忘记带一些学习用具或出去的时候会遗忘一些物品,妈妈感到很苦恼,多次教育晓萍,都不见效,就又不断地给她送文具盒等学习用具。(2)分析

在这里,妈妈发现了晓萍的问题行为(遗忘应该带的文具盒)后,没有及时采取惩罚措施(让她感受没有带文具盒给自己带来的学习上的不方便),而是用将文具盒及时送到女儿手中的方式,及时奖励了不该奖励的行为。这个行为作为正强化物,会进一步强化晓萍上学或做事过程中遗忘相应的物品,因为反正妈妈会及时将物品送到。这种正强化会进一步使女儿的问题行为得到强化和泛化,还会使女儿形成依赖心理,对于培养独立性和做事认真的习惯很不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给女儿送过去,让她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她今后做事认真、不丢三落四的可能性;同时在孩子回家后及时给予一定的批评作为惩罚,告诫其做事的时候要仔细,避免粗心。两种方案共同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女儿形成做事不认真、依赖的不良行为。

3.正强化儿童课堂作业结束后不专心看书的不良行为

(1)案例呈现

自习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做作业,小明做完作业以后在静静地看书。老师见到同学们很自觉,便开始专心批改学生的其他作业。一会儿,小明感到没趣了,就开始和旁边的同学说起话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对小明说:“你好像坐不住,你到前面来,帮我管理纪律,谁不遵守纪律就将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他递给小明一支粉笔,又继续专注地批改他的作业。以后,小明养成了每次做完作业后就开始说话或捣乱、不安心看书学习的不良习惯。

(2)分析

在这里,老师无意识地运用正强化的原理强化了小明做完作业后不认真看书的不良行为。老师本意是让小明在做完作业后帮助自己看管学生,以便自己有精力专心批改作业,但是让小明管理学生的纪律并将违纪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做法,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很大程度上会被认为是老师重视自己或是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是一种较强的社会性强化物,会促进与之联系的相应行为的再一次出现。在这里,老师忽略了这一点。虽然让小明监督学生可以避免小明说话的不良行为的继续,但却强化了小明今后做完作业后就不安心看书的不良行为,他会弄出动静,好让老师安排自己去监督同学遵守纪律。

4.正强化误用形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犯罪行为

(1)案例呈现

有一男孩是独生子,自幼受到母亲溺爱。一次去商店,小孩趁售货员不注意偷拿东西塞在嘴里,出了商店一会儿后将嘴里的东西吐了出来,并告诉母亲是如何拿的。母亲听了以后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夸他聪明。以后小孩常动脑筋偷东西,每次偷盗东西后都交给母亲,母亲从来没有批评教育过他,以致他最后成为了江洋大盗,被判处了死刑。到临死之前才幡然醒悟说,要不是母亲从小赞美他的偷窃技巧,他就不会沦落到被处死的境地。

(2)分析

在本案例中,母亲第一次赞美儿子偷窃东西的技术,这种赞赏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是一种正强化,会使孩子很高兴,故以后他经常偷东西,就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奖励和夸奖。母亲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赞美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没有对孩子的坏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教育,使孩子在小时候小偷小摸,并最终培养出了江洋大盗。这就是母亲错误使用正强化的结果。

(二)负强化的误用

1.负强化儿童的撒谎行为

(1)案例呈现

小男孩阳阳有一天在外边和小朋友玩耍时,因为自己的霸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爸爸听到哭声,就把儿子叫回家问怎么回事。阳阳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后会受到爸爸的惩罚,害怕被惩罚(厌恶刺激),于是就撒谎说(回避惩罚)是小朋友惹他。爸爸没有进一步调查就相信了儿子的话,没有惩罚阳阳。

(2)分析

这里,“聪明”的儿子靠撒谎回避了惩罚,爸爸未加深究,等于奖励了孩子的撒谎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孩子的撒谎习惯。这是一个典型的负强化的误用。因此,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时说:“我再也不做了,我一定改”的时候,家长要处处小心,看他说的是否是真话。如果说的不是真话,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2.小孩的不良行为负强化母亲的违心行为

(1)案例呈现

母亲带儿子逛商场,在玩具柜前,儿子提出要买一个价格昂贵的玩具。母亲觉得家里的玩具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再买了,就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开始时,儿子轻轻地央求母亲给他买一个,说自己很想要,自己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有这个玩具,母亲还是不同意。儿子便站在柜台前不离开,母亲拉不动他,就假装离开,躲在暗处看儿子,以为在她离开后孩子就会离开来找她。结果儿子开始放声大哭,接着就躺在地上打滚,引来众多人围观。母亲迫于情面,只好回来给儿子买他要的玩具,后来,儿子一旦要买某样东西,母亲不同意,他就会哭闹,母亲很快就会同意给他买东西;甚至母亲一看到孩子可能要哭,就赶紧给孩子买他希望的东西。

(2)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母亲最后形成了一种不合适的违心行为。遇到孩子要买东西,如果母亲开始不同意,孩子就会哭闹,母亲很快就会迫于无奈地做出购买的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被儿童的哭闹的不良行为所负强化的。孩子的哭闹是一种不良的厌恶刺激,当发生时,周围就会有人围观,甚至有人会不明事理地指责家长不满足孩子的愿望。让这种厌恶刺激消失的办法是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不会哭闹,也就没有周围人的围观。厌恶刺激撤出,迫于无奈买东西的行为便得到了强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买东西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本章摘要

1.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强化有不同的种类。

①正强化是指个体做出的某些行为或反应出现之后,紧随的事件会造成该行为或反应强度增加、概率提高或速度增加的现象。

普林马克法则是正强化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将个体从事高发生率的行为(或者是个体更喜欢的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行为(或者是个体不喜欢的行为)的结果,从而增加低发生率的行为发生的机会;

负强化是指个体的某个行为出现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②连续强化是指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行为每发生一次就给予相应的强化;

间歇强化是指偶然地或间歇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即行为发生后有时候给予强化而有时候不给予强化。

③无条件强化(或原始强化)是指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受到个体积极追求或愿意获得的自然的积极刺激(如食物、水、性需求等满足和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或努力避免的消极刺激(如高温、严寒、恶臭等不利于人的生存或健康的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或改变,即个体受到无条件强化物影响而形成的、受到保存生命意义的动机或需要所驱使的行为的强化过程;

条件性强化(或次级强化),是指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受到条件强化物的影响而形成。

3.强化物是指能够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刺激。有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等多种类型的强化物。

4.强化的程序主要有四种。

固定比例强化(简称FR)是指在个体必须完成了规定数量的反应之后,才出现或提供强化物,对其反应进行强化;

可变比例强化(简称VR)是指在提供强化物时对个体要求的反应数量并不固定,保留一种个体不可预测的变化,但是变化通常会围绕某一个平均值发生;

固定间隔强化(简称FI)是指个体的反应只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之后得到强化,至于在此行为发生之前是否有相应的行为发生并不重要;

可变间隔强化(简称VI)的强化物也是在时间间隔结束后提供而对发生的相应行为给予强化,但是其各个时间间隔的长度是不同的,其间隔的长度在一个平均值的周围变化,可以超过设定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低于设定的时间间隔。

5.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直接性、一致性、已形成事件(如剥夺、饱和、指令或规定)、刺激物的强度、个体差异。

练习题

1.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请列举说明生活中的正负强化的例子。

3.简要分析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4.简要说明强化的种类。

5.简要说明强化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