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行为改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 / 1)

在实施行为改变过程中,实施程序的操作是否严格按方案的要求执行,强化物的使用是否得当,观察与记录是否合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行为改变技术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行为改变技术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情况。

(一)严格执行行为改变方案的程序,灵活运用行为处理策略

制定行为改变方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改变程序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在实施行为改变方案时必须严格执行既定的一切操作程序。比如,基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在这一阶段就不应实施任何行为处理策略。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行为处理策略,是整个行为改变过程的重点,展示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尤其应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实施。这里所说的自变量,就是指行为处理策略,它既包含着强化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也包括行为改变原理的应用,甚至还有其他的训练和辅导措施等。而因变量指的是目标行为经过处理后,朝着终点行为方向发生的有效变化,如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技能的养成,或认知能力的提高等。行为改变过程应当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要求,不断操作自变量,并持续观察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水平。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保证实验处理的信度和效度。

然而,虽然严格按照行为改变方案的程序实施的项目能保证改变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并不能完全保证行为处理的有效性。尽管方案是在收集了丰富行为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毕竟是计划性、预期性的,并不能完全保证所设计的行为处理策略就一定会有效。因此,在行为改变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受训者的反应,改变效果的评估,灵活地运用行为处理策略。如果随着行为处理策略的运用,受训练者很快达到终点行为,并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则说明处理策略使用得当,行为改变程序获得成功。但也有可能方案中制定的处理策略在受训练者身上很难见成效,在排除了个体突出性的身心状况不佳、强化物使用不当、终点行为难度过大等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变更原先采用的行为处理策略甚至实验设计模式等。总之,实施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在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的同时,不应过于僵化。

(二)有效使用强化物

强化物的使用贯穿着整个行为处理过程。因此,行为处理的效果如何,直接与强化物的运用是否得当紧密相关。

1.强化物呈现的次数应恰当

强化物尽管能起到提高或减少行为频率的作用,但如果强化物呈现的次数不恰当,不但起不到强化的作用,还会影响强化的效果。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显示,随着条件刺激物(CS)与非条件刺激(US,即强化物)配对呈现次数的增多,条件反应的强度(如唾液分泌量)和概率(条件反应发生的次数与条件刺激出现的次数之比)逐渐增大,直到达到学习的“高原”(强化次数的增多不再能增强反应)。而人与动物相比,操作行为更加复杂,某些行为经一次强化便可产生相当的强度,以致终生不发生消退;另一些行为随着强化次数的增多而变得牢固;还有一些行为则可能是先被增强,后又被削弱。因此,强化物的给予不是无限制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应及时

在经典的条件反射形成阶段,CS与US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影响强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依据这两个刺激物间的时间关系,可以区分出四类经典条件作用:同时性条件作用、延迟性条件作用、痕迹性条件作用和反向性条件作用。研究表明,强化作用最大的是CS先于US 0.5秒的同时性条件作用。延迟性条件作用是指,CS先于US开始,并与US同时结束。反向条件反射几乎不可能形成,痕迹性条件反射也较难形成。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物于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情况,强化效果比延迟提供的情况好。

此外,个体的需要、爱好与动机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给定强化物的强化效果。

(三)正确观察与记录行为改变过程资料

对于行为改变效果的评估,主要靠行为资料来进行,也就是说,对于问题行为严重程度的评估、行为处理结果的呈现、终点行为的达成判断等,都要依靠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因此,对受训者进行观察与记录,在实施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仍然至关重要。尤其应特别注意观察的效度和记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如何观察与记录见本书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