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行为处理后的行为改变效果评估(1 / 1)

实施行为处理后效果的评估,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定策略运用的效果如何、强化物的使用是否得当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行为处理策略或更换强化物。

实施行为处理后产生的效果,在控制了无关变量的情况下,就只可能存在着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是行为处理策略产生的效果,二是受训者对强化物的依赖所导致的暂时性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撤去强化物来评估其效果来源。因为,如果真是通过实施行为改变技术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即使撤去强化物,也不会对其发生产生影响。事实上,在行为改变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强化物并不是伴随始终的,应根据改变实施的具体情况逐渐撤去,达到最后不用任何强化物也能达成终点行为的目的。

除了评估行为处理后的直接效果外,还应评估通过行为处理后,个体其他方面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应用惩罚原理、负强化原理、消退以及模仿原理实施行为处理时,训练者都应随时关注受训练者的身心适应情况,如通过行为处理后,受训者的身体状况如何,自尊心及自我概念是否受到影响,情绪是否稳定等。

本章摘要

1.行为改变技术是一种客观而系统的处理行为的有效方法。它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界定问题行为,即指明问题的所在和探究问题形成的情境和条件;②探讨行为的前因后果;③制定行为改变方案;④执行行为改变方案。

2.问题行为(problematic behavior),也被称为偏异行为(deviant behavior),或异常行为(abnormal behavior),它是指人的行为异于常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评价相违背。认定某一个体的行为是否是问题行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特征、行为出现的频率及行为的严重程度、受认定人的主观期待和职业习惯的影响。

3.问题行为的评量需遵循客观性、稳定性和可信赖性原则。问题行为的评量,通常可依据问题行为的性质,收集下列行为资料中的一项或几项,以便对问题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①行为频率;②行为的持续时间;③行为反应的强弱。

4.行为改变方案的拟订与执行,必须先考虑到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被试的机体条件。一般而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取决于三大要素:①引发行为的有效条件,称之为行为的引发要项,或行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 event);②个体本身的“行为反应”,包括机体本身的机体变项;③随着行为反应而来的行为后果,或称之为“后果事件”(consequent event)。

5.制定行为改变方案主要包括以下6项任务:①确定目标行为和终点行为;②选择适当的强化物;③选用适当的行为改变策略;④确定实验设计模式;⑤设计有利的训练情境;⑥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

6.在实施行为改变方案的过程中,除了应做好正式实施行为改变方案前的准备外,还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①严格执行行为改变方案的程序,灵活运用行为处理策略;②有效使用强化物;③正确观察与记录行为改变过程资料。此外,实施行为处理后,还应对行为改变效果进行评估。

练习题

1.如何评量问题行为?请举例进行陈述。

2.简述一下制定行为改变方案要完成哪些任务。

3.执行行为改变方案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4.诗其和亚文工作都很忙,共同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问题是亚文经常不能完成他周末的家务,包括打扫厨房、卫生间、擦地板和清理地毯。每当周末到来时,他总是要么把时间用在玩电脑、打羽毛球、看电视节目上,要么就是跟孩子玩。结果,每次家务不是他干不了,就是诗其替他干了。亚文声称他是很想做这些家务的,但总是有别的事情。他答应诗其要分担责任和做家务。他同意与诗其订立一项行为契约,以使他周末更有可能做家务。请你帮他们拟订这项行为契约。

5.星星是一个四年级学生,由于她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少,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天晚饭之后,星星总是花太多的时间在看电视、玩游戏上。请你采用适当的行为改变策略为她设计一个行为改变方案,使她能在晚上多学一些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