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确评量问题行为(1 / 1)

一种行为是否构成“问题”,一方面在于行为本身,即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是否对自身和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周围的关系人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因为问题行为的认定有其社会文化基础,也有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差异。

(一)从行为本身评量问题行为

从第三章有关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可知,行为可以用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大小、力度等方面来测量。记录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估,因此,行为改变者在评量问题行为时一般也以观察者所记录的这些方面的资料作为依据。

1.评量行为出现的频率

频率就是某种行为在特定时间里发生的次数。某一行为如果出现的频率超出了正常范围,就应该确定为存在问题行为的特征之一。如眨眼行为,如果正常人眨眼的频率是每10秒一次,那么每10秒眨眼5次的行为就可评量为有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之一了。

2.评量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问题行为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采取的行为改变策略也就不同,因此,在评量问题行为时,行为的严重程度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行为表现出来的强度或大小。如某个小学生偶尔抽一支烟,可以说他有抽烟行为,问题行为并不严重;但如果该生一天要抽上一包烟,就属于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了,必须采取行为改变策略改变这一不良行为。

3.评量行为持续的时间

有些行为尽管在短期内有所表现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的时间过长,也就有问题行为存在的可能了。比如,因遇到某件不愉快的事,心情郁闷几天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以上,就不正常了;吃早餐花10分钟时间很正常,但若要花上1个小时就不正常了。

(二)从行为发生的其他因素评量问题行为

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个体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以及不同的人对行为意义的不同理解等,都对行为改变策略的选取有一定影响。因此,行为改变者在评量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时,不应忽视这些方面的评量,应全面、客观地进行评量。

1.评量行为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行为表现会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如在我国,6、7岁的儿童仍由父母帮着洗澡、洗衣物等都是很正常的,而在比较重视儿童的自立和自律的西方国家,这有可能被视为儿童依赖性强或是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

2.评量行为发生者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问题行为的界定也会因年龄及性别不同而略有所异。例如,用奶瓶喝奶的行为,发生在一岁以下的儿童身上很正常;但如果某个人已经20岁了,每次喝奶还必定要用奶瓶,就应属于问题行为了。如果一个男孩的衣橱里装满了花裙、乳罩等,该男孩就应该评量为存在问题行为了。

3.评量行为发生的态度

在行为改变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他人、有时甚至是行为发生者本人的配合,因此,评量周围有关人员(如老师、家长、邻居、亲友等)对行为发生的态度很重要。如果行为发生者对该行为有理解能力,最好也评量行为发生者的态度,以便争取他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