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是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的。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行为”(problematic behavior),也被称为偏异行为(deviant behavior)或异常行为(abnormal behavior),它指人的行为异于常态,不符合环境要求和个体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评价相违背,如多动症、逃学、上中学仍用奶瓶喝水等。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会破坏人格的完善,干扰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妨碍对学习活动的正常参与和智力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问题行为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
一般说来,儿童和有身心障碍的人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马丁(G. Martin)和皮尔(J. Pear)将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行为不足(behavioral deficits)。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按常规应该发生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也就是说,与大多数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相比,某种行为发生得太少或根本不发生。比如,蹦蹦跳跳的行为是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行为,如果某个儿童从来没有过蹦蹦跳跳的行为,就可视为行为不足;3、4岁的孩子应该已经可以很流畅地说话了,如果某个儿童到了3、4岁仍只会说几个字,偶尔说几句话,也可视为行为不足。
第二,行为过度(behavioral excesses)。与行为不足相反,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得太多或太激烈,超出了常态范围。也就是说,与大多数儿童相比,个体的某种行为表现得过多。多动症就是行为过度的典型表现,此外,严重的攻击性行为、顽固性的撞头自伤行为、经常性的发脾气行为等,都是行为过度的表现。还有一些行为即使是正常的,如果发生总数太多或太频繁,也就成了不正常行为,如**行为。
第三,行为不当(behavioral inappropriateness)。如果说行为不足和行为过度只是在量上的反映的话,那么行为不当就有一些在质上的变化成分了。行为不当既是指在性质上已经异化了的行为,也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也就是说,行为的表现者表现出了与自己身份不相符,或是与当时的情境不相符的行为。如在父亲或母亲的亡灵前开心地哈哈大笑,在公众场合宽衣解带,在别人的婚礼庆典上哇哇大哭等都属于行为不当的表现,另外,异食癖者的吃石油、喝农药等行为也属于不当行为。
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江文庆等人认为我国青少年和儿童中存在着以下三类问题行为。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间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学龄期儿童患病率为3%~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体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做作业时也不能全神贯注,边做边玩,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理由中断作业,粗心大意等。多动主要体现在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离开座位走动;话多、喧哗,故意弄出声音以吸引别人注意;喜欢危险的活动和游戏等。冲动主要表现在行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容易激惹、冲动;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行为不顾后果,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等。
二、行为障碍。主要在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例如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暴力、偷窃、欺诈和离家出走等。患对立违抗障碍的青少年脾气暴躁、动辄发怒,他们满怀怨恨、易愤怒、报复心强。
三、情绪问题。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和学校恐惧症。儿童抑郁症以情绪抑郁为主,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惹,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儿童焦虑症是指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发生,紧张,忐忑不安。当孩子的焦虑情绪十分严重,并且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时,他(她)可能得了焦虑症。学校恐惧症是指患儿特别害怕上学,以至于逃避去学校的一种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