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遵循问题行为评量原则(1 / 1)

客观性、稳定性和可信赖性是评量问题行为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保证评量结果的可靠性,为下一步的方案制定及实施打下基础。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是指受评量的行为必须是人人可观察到的,也是可以记录的。例如:我们不可能看到一位儿童的公德心如何,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这一位儿童在一个受安排的情境下,自觉地将一大堆放置在走廊的课桌椅搬入教室多少张或修好几张,这种行为记录可以表明这位儿童是否爱护公物,也就是公德心之一的部分表现。

(二)稳定性原则

稳定性的原则可以从行为基线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行为基线的描述要能够恰如其分地告诉我们受试者的行为现状,不至于出现极端的高估或低估现象。例如:有一位自闭症儿童,常常企图用自己的头碰撞墙壁。一位行为派心理学家根据行为改变技术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案,想矫正这个自闭症儿童的这一不适当行为。起初这位训练者发现,该儿童碰撞墙壁的次数很不稳定,有些日子碰撞次数较少,有些日子则较多。比如,有些日子他每一分钟只碰撞5次,但有时则每分钟要撞20次。评量这一种行为基准线的理想方法是多测量几天,每一天在不同的时间内抽检几次,然后求平均值。若只根据某一天的一次观察结果确立行为基准线,则很容易得出不合理的结论,发生极端高估或低估的现象。

(三)可信赖性原则

可信赖性原则是指两位观察者在同一时间评量同一行为时,所得到的分数或结果应当是相同的。这不仅涉及评量工具的信度问题,还要注意到所要评量的行为的客观性与稳定性问题。如果评量不可信赖的话,训练不但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进步情形,而且也不可能确定所测出的行为是否就是所要改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