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倒返实验设计对行为改变的效果,必须对程序记载的材料、尤其是图表进行正确的评估。
(一)对基线阶段的评估
对于基线的评估是程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图4-21为例,该图是儿童行为的5个假设数据图。在进入行为处理阶段前,首先应考虑基线是否保持在稳定状态,因此,可选择基线④。基线④较平稳,并且可以显示出治疗前水平和治疗后的明显差别。其他四条曲线都不符合这个条件。
图4-21 5个儿童的假设数据图
此外,还要考虑基线应该多长。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科学实践意义来看,有时基线数据波动较大,应延长测试时间,直至基线数据趋于稳定,这就要求较长的基线。然而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在治疗一些有自我虐待行为的儿童时,延长基线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
(二)对行为改变效果的评估
行为改变效果的大小,可以根据统计数据评定,也可根据对图表的观察判断。其评定标准,主要是比较基线和行为处理两阶段内数据或曲线的差距。评判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从科学角度考虑
①实验中重复的次数越多,行为改变的效果越好;②基线和治疗阶段重叠越少,效果越好;③引入行为处理后的行为改变曲线与基线比较,上升或下降越快,行为改变的效果越大;④行为改变过程和反应的测量越精确,就会发现现存材料和可接受的行为理论越一致。
图4-22 一些行为改变的假设数据图
以图4-22为例。该图是一组行为改变的假设数据图,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可判断图4-22①的效果最好,图4-22②的效果最差,其他3张都有一定的问题。
2.从实验目的角度考虑
行为改变效果好坏还要根据被改变者和亲友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及具体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而不只是根据行为改变在实验上的结果来评估。因此,如有必要,行为改变者应该要求被改变者的亲友配合实施上述实验,当上述标准适用于观察一个人的数据时,我们就能判断行为的矫正是否产生了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