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改变技术中,倒返设计是一种基本的、较常用的单一个案实验法。为了达到最佳运用效果,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定义目标行为。实验者必须先对目标行为下一个操作性定义,例如,要矫正儿童上课时擅自离位的不良行为,就要定义怎样才算是擅自离位。
第二,建立稳定的基线。必须在记录到的目标行为频率上下波动渐趋平稳一段时间后,算出频率的平均数,以此为基础。一般基线阶段至少要连续观察3天。
第三,把握好实验处理阶段的时机。待问题行为的基线资料趋于稳定后,方可引入自变量B,即进入实验处理阶段。
第四,注意问题行为的继续收集。继续收集在处理阶段和此后各阶段的问题行为资料,每个阶段都要待情况比较稳定后,才可转入下一阶段。
第五,依据特定实验情境确定倒返实验设计过程的具体阶段。一方面,倒返实验模式应根据要求和收集到的资料情况灵活设计,使之符合或接近所确定的目标行为的相应要求。另一方面,有些行为(如好习惯、技能或知识等)在经实验处理、提高效果后,尽管到基线阶段(A2)时已不再采用实验处理或矫治方式,也不会返回到引入实验处理前的基线水平了,即A2的行为发生不会再回到A1的水平。要改变这些不能返回基线水平的行为,就不能运用倒返实验设计。例如,为训练一个儿童的刷牙习惯,运用了A—B—A—B实验设计,在B1阶段,儿童的刷牙习惯已逐渐形成,因而在撤除矫治措施,进入A2阶段时,曲线不会回复到原来没有矫治过的A1时的水平。
第六,应用倒返实验也应从伦理或教育的角度把握其可行性。如儿童的自伤行为经治疗后,怎么能忍心观看其自伤行为再度发生?因此当然不能撤除其治疗教师在教导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后,也不会盼望其不良行为再度出现。所以应用倒返实验设计时,必须谨慎考虑所治疗行为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