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为形成的过程,无论是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还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以“S—R联结论”的观点来解释的。它们强调经练习而形成习惯,强调从简单的动作反应直到较复杂的行为,都是这种S—R的机械式联结。另外,这些S—R的联结又依赖于强化因素的作用。例如,若强化后果是愉快的、满足需求的,则行为的反应频率将会提高;反之,如果其行为后果是不愉快的,则行为的反应频率将趋于降低或完全消失。因此行为主义的机械观常遭到批评。同时,行为主义者本身在研究治疗过程时也发现内部思想在行为反应中的作用,所以行为主义的S—R的观点逐渐在蜕变中发展。正如卡兹顿分析的那样,行为主义的发展可分成前后略有重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华生的创导,强调唯有客观而可观察的行为方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强调行为完全受制于外界因素。从第二阶段起不再强调简单的S—R关系,而引进若干中介观点来说明S—R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到机体这个变量在S—R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机体的不同状态(如饮食或饥饿)可使反应不完全一样,所以行为公式也随着改为“S—O—R”。在此阶段行为主义者觉察到,简单的S—R行为公式已不能完全说明实验室内复杂的学习现象。第三阶段的行为主义者开始对思想、知觉和动机历程等心理现象产生兴趣。一些行为主义者认为从动物实验室所获得的学习型态,似乎已不能用来完全地说明人类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尽管行为改变技术的专家学者在开始阶段总是反对运用一些心理学名词,如思想、知觉,但在实践研究面前他们不得不将这些心理学名词进行一定的调和。例如在解决问题或走迷津的实验中,被试也许会“轻轻地自言自语”地思考,这些个体的自发陈述行为使行为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行为链的一个部分,它们可以促使正确地解决问题。许多行为改变者已经倾向于同等对待诸如“相信”“认为”之类的内部心理现象,并且承认这些内部的心理现象同外显的行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治疗原理及方法上,它们有很大的一致性。
随着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改变,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扩展。一些注意到个体内部的思想过程对行为有影响的行为主义者,试图设计一种行为矫正法,即通过认知历程的改变来改变外部行为,于是产生了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是将认知心理学与行为改变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行为受到我们思想的影响,而且相信对人类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的是行为内部。因此,行为改变直接指向对思想、知觉、信念及其归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