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金纳的动物操作条件反射实验(1 / 1)

斯金纳(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行为改变技术理论及方法的创建的贡献很大,影响深远。大学时代,他拜读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著作,随后又系统地研究了华生的行为主义论文,对条件反射学说颇感兴趣。这促使他放弃文学,改攻心理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对反射概念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于是便从纯粹的行为观点来探索反射现象,并致力于动物实验研究。

图2-2 斯金纳和斯金纳箱(Skinner Box)

斯金纳的实验,以白鼠和鸽子为实验对象,尤以白鼠为主。其自行设计制造的实验箱,人称斯金纳箱(Skinner Box,见图2-2)。实验箱内隔音,内有平行设置的杠杆,按压一次杠杆,一粒食丸就会自动滚落到实验装置的食槽内。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入箱内进行实验。开始时,白鼠只会在箱内各处嗅闻并乱碰乱抓,后来偶然按压杠杆,看见有一粒食丸滚进食槽,白鼠立刻吃掉食丸。如此重复多次后,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获取食丸的行为。也就是说白鼠的压杆行为反应,受到了获得食物的强化,看到杠杆便产生压杆动作的这一条件反射行为,便被建立起来。上述白鼠按压杠杆的反应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是由于这一反应是通过操作活动和强化物相联系而引起的。由于上述反应需用工具箱进行,所以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分析如下:

S1杠杆→R1压杆(此过程需学习来建立)→S2食物掉下→R2吃食物(非条件反射)(此处食物作为强化刺激增加压杆行为的出现)

上述过程所阐述的条件反射的学习,说明了人类行为的改变具有下列特征。

1.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的后果而确定的。若出现的行为后果是愉快的、正价的,则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如果学生喜欢阅读,那么他们可能会进行更多的阅读活动;如果学生觉得故事很枯燥,难以全神贯注,那么阅读活动或许就很少,而去选择其他活动来代替阅读活动。

2.行为的愉快与否主要在于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正、负两种。在教学情境中经常使用的正强化物包括表扬、分数和彩星等。负强化物是指个体做出的某种行为能够摆脱不愉快的情境或避免不愉快的事件出现。例如,如果学生完成了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可以不要求孩子洗碗碟。如果洗碗碟是一种不愉快的活动,那么免于此事就是一种强化。

3.个体在一个情境里所学习的行为,必须是个体生理条件所允许的,即个体具有此项行为的潜能。

4.个体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奖赏。

5.由于个体做这项行为,会经常得到奖赏,因此,这种行为终于被学会,而长久地保持下来。

6.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7.和反应性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形成分化、消退、泛化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