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又具有可塑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对于问题行为,就可以借助行为改变技术,有效地将其减弱或消除。行为改变技术不仅能矫正问题行为,还能塑造良好的正常行为,促进正常行为得到进一步的维持与加强。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定义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及其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来促使行为改变的技术,都可以将其称为行为改变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的英文是“behavior modification”,它最早出现在华生1962年的一篇文章上。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乌尔曼和克拉斯拉(L.P.Ullmann & L.Krasner)在其合编的两本专著(《行为改变个案研究技术汇编》和《行为改变技术研究》)中指出,应用学习理论进行行为矫正容易产生成效,而且比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更客观易行。行为改变技术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尽管早期的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仅限于应用学习理论的成果去改变不良适应行为的方法,但因其应用价值得到了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后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为改变技术最近的发展趋势则是兼顾不良适应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塑造和促进,依据的原理也不仅限于学习理论,而是扩展到了有关行为的所有理论。因此,综合以上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对行为改变技术做如下理解:行为改变技术是根据实验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原理与技术,注重处理效果的验证程序,客观而系统地改变行为的有效方法。行为改变技术可应用于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情境,如一般教育、儿童养育、身心康复、特殊教育扶助、心理治疗,企业管理、社会工作以及各类辅导等。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行为改变技术运用于处理儿童和成人的心理问题、困扰和失常行为,并称之为行为治疗。由此可见,行为改变技术包含的范围比行为治疗更为广泛,因此本书中所提到的行为改变技术实际上也包含了行为治疗这一概念。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特征
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注重具体量化的特殊行为和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以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是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特征。此外,行为改变技术还彰显着明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1.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行为改变技术是一门应用心理科学的分支,着重应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原则,以促进个体的良好反应、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因此,行为改变的先躯学者在开始寻求有效的辅导技术及策略时,常常借用实验心理学的步骤。他们认为唯有借用实验的方法,才可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唯有透过实验的结果,才可用来改变某种行为。经过4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从事人类和动物研究的实验心理学家,已经能精确有效地测量行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行为原则与理论。目前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强化原理、消退原理、行为塑造、区别强化、类化原理、惩罚原理等均由行为主义者由多年的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所得。因此,可以说行为改变技术大部分源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中的研究。
2.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
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是缘于对当时精神分析学派过分重视主观内省法的反对,从而开始了学习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改变技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发展成了一套客观而系统地处理人类适应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所谓系统是指行动前后连续、左右衔接,换言之,这种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或按时间先后或依空间次序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密切配合。所谓客观就是指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解决过程中,无论工具使用、资料分析,甚至结果呈现等各方面都按一定准则处理。因此,行为改变技术人员,若能了解其他同事所从事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步骤,将它模仿复制,亦可获得相同的结果。由于行为改变技术具有客观而系统的处理行为方法的特征,教师、家长、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只要能够系统地学习行为改变技术的知识和接受行为改变技术的训练,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实施行为改变的程序,来矫正和塑造人们的行为。
3.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
许多心理学派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遗传因子与环境因素互动的产物,唯独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相信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与遗传无关。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能力、社交技巧、工作技能等,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人们的不良行为如脾气暴躁、过度叛逆、过度恐惧、独自游戏、不做作业、破坏公物、满口秽言等也是个体在教室、家庭、社会情境学习而来。行为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来予以改变。
行为既然由学习而来,而学习有关的因素都是由环境造成,因此,行为改变技术人员十分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和操纵来促使个体行为的改变。如果个体未具备某种基本的良好行为,就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环境供他学习而促进学习效果;父母或老师如果发现儿童有行为困扰,就可从环境着手,通过营造有利的情境来改变不良习性。
4.注重具体量化的特殊行为
由于行为主义学者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行为改变技术也不例外,即行为改变技术具有科学特质。这种特质的主要表现是:以具体的、可测量的特殊行为作为处理的对象。所谓具体是指处理的行为是通过现实知觉可以被观察描述的;所谓可测量是指要处理的行为特质可以用数字来描述其特征。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测量为制定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价行为改变技术的成效。
5.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
行为改变技术的处理程序和技术是采用各种方法,重新安排与个案有关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发挥更好的适应能力。这是行为改变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环境是指一个人当时周围具体的实际变量。例如:一个学生在教室里,那么,在他所处教室内的桌椅、黑板、教师及其他学生就是他的环境。这位学生的一举一动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不仅他会影响环境,而且环境也会影响他。在某些案例中,行为改变技术实施者可以帮助需要行为改变的人在自我控制计划中安排自己的环境。
6.彰显明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可以明确加以描述。这样,行为改变技术者可以阅读其他同行所使用的程序说明,重复这些程序,并取得基本一致的结果。而且教授行为改变技术程序,也比教授其他心理疗法更容易些。
由于行为改变技术实施者能够准确详细地说明他们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改进的情况,来测量行为改变策略的有效性。这方面的情况不断发展,使有效的方法得以发展,效果较差者则逐渐被忽视。在这些方面或许学者间有不同的看法而言,但对任何行为改变技术的各种方法而言,最终的检验,主要是看能否证明它是有效地按照所希望的方向来改变行为的;这是较为一致的看法。
(三)运用行为改变技术的目的
人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并非都是正常行为,而且正常行为也需要塑造和培养。因此,采用行为改变技术对行为进行改变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对问题行为的矫正;二是对良好行为的塑造和养成。
由于问题行为的确定是相对的,在使用行为改变技术之前,必须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分析该项行为是应予以减弱(少)、限制,还是消除。减弱(少)是指该项行为的发生比率下降或强度减弱,通常是指那些表现太过分的行为,如过食、插嘴、高声谈话等。限制,是指问题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它发生在不该发生的环境中,所以必须使该行为限制在特定的、适当的环境中;如儿童用笔在书本、衣服、家具、墙壁上写字或画画就不可以简单地消除或减少,而应使该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表现出来。消除,是指使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再发生或出现,这主要针对那些对他人、社会、行为者本人有害的行为。
对于良好行为的塑造和培养,一是行为的加强,即个体应该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并没有经常发生,通过行为改变技术而设法提高其发生频率(如学生在交往中本应较多使用礼貌用语,但其使用较少,通过行为改变技术增强其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二是行为的发展,即让个体学会一些良好行为并加以表现(如让学生学会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三是行为的扩展,即让只表现在若干情境中的行为,也能在其他有关的情境中表现出来(如只服从班主任指导的学生也能听从其他任课老师的指导;让只能安稳地在自己**睡觉的儿童也能好好地在陌生的**过夜)。
(四)运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原则
在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塑造和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正确地选择行为改变技术的具体方法以外,还必须遵循一些共同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1.特定行为原则
行为改变技术中强调特定的行为才是改变的主要目标。特定的行为是指那些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而那些可能来自主观的或受主观影响的、难以观察和测量的心理成分,如认知、情感、意识、态度等,就不应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目标。但是行为改变技术者又认为,当问题行为得到矫正以后也能够使个体在非行为方面有积极的变化。如在情感方面至少应能够缓解个体的紧张情绪,进而在情绪、尤其在自我感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又如在认知方面能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领悟,从而对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一种清晰的理性认识。必须指出的是,运用行为改变技术矫正问题行为、塑造良好行为才是首要的目标。 至于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则是个体特定问题行为已经得到矫正、良好行为已经得到养成之后所带来的结果。
2.此时此地原则
行为改变技术强调解决的是此时此地的问题,即在当前情境中发生或表现的问题行为。当然,行为改变技术要能有效地处理问题行为,塑造和养成良好行为也需要了解和分析其背景和形成过程,但这种了解和分析是以解决当前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3.不贴标签原则
行为改变技术中强调不贴标签,就是指不轻易地把个体归入这一类或那一类问题,即主张不要把有问题行为的人称之为“变态的”、“异常的”或“有精神病的”等,这种把个人类型化、贴上标签的做法只会造成晕轮效应,常常使人们按类型或标签去认识问题行为者,而忽视或无视了真正应予重视的特定行为。
4.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原则
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从事行为改变的专业工作人员或有关人员同当事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要求双方彼此具有积极的情感和互惠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感,是指彼此能互相悦纳,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互惠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双方的人际交往和关系中,彼此都认为能够从中获益,也能够使对方从中获益。在行为改变技术的整个过程中,尤其在开始阶段,务必力求建立、维护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5.重视观察记录和分析评定的原则
行为改变技术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记录和分析评定。即不仅在进行行为处理时,而且还要在处理之前和之后都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评定。通过观察记录,既能真实地反映目标行为的情况,又能为分析和评定目标行为提供客观的资料性依据。分析和评定客观行为时,除依据观察记录所得的资料外,还应参考有关调查和测验所得的结果,问题行为者本人陈述所提供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或资料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分析评定,可以确定目标行为的性质和有关背景情况,可以确定目标行为应予强化、发展、扩展,还是应予消除、减弱和限制。明确选择具体的行为改变方法、程序、计划,随时把握行为改变的进展情况,检查行为改变的效果。
6.方法学原则
方法学方面的原则要求正确认识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和效果。行为改变技术的各种方法之间本身无优劣之分,但是必须根据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个案情况有针对性地来选择不同的方法,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