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文教学艺术的功能(1 / 1)

语文教学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人倾向。这种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又心情愉悦的学习探究。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能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发挥特殊的功能。教学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感染力强的审美形式,它必然会使审美主体感到兴奋、愉悦,从而调动学习主体的各种感官进入学习场。教学艺术特别讲究教学创造的“变”和“活”,它要求教学能在变中求活,活中求新,教学活了,新意层出不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并长时地保持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

二、内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性是一切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一切审美对象构成的核心条件。艺术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一种审美情感。“以情激学”已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以声传情,以情传情,声情并茂,就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1]。其次教师的教学情感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2]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必须使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形成一种审美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必须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审美形象,把情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并融情感于学习中;同样,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时刻把情感反馈教师,当教师体验到学生的情感时,就能产生一种情感再激励,从而形成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的境界。

三、启迪心灵

语文教学艺术具有启迪学生心灵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艺术化教学手段营造出一个具有审美性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心扉,使其受到震撼,进入心灵活化的境界,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一种真理可求的自信心,始终保持一种“更上一层楼”、登险峰见奇观的旺盛心理。正如人们所说,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就像涓涓流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深处。她的学生也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堂课往往几年、十几年不能忘记,它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自己的品德的培养、未来工作的选择,都产生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像润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风,像秋天的红叶,像高原的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涤**污浊的心灵。

[1] 臧懋循:《元曲选序二》。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15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