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审美价值构成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和本质特征,赋予了语文教学艺术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清新美感。
一、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上。
1.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教育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的整体性教育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地挖掘和处理,既不能支离破碎地肢解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也不能对教学内容像照相机式的平面地复制,而应根据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巧妙组合,立体再现,这是创造性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不能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熔为一炉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必然呆板;不能分清多种教学内容关系的教师,其教学活动必然混乱。教师创造性地驾驭、安排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
2.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对象为主体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调控者,教师的责任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控制教学中的多种变量,使教学过程产生最佳的结果。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理论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优化组合,时时处处呈现出教师求异、独特、应变的智慧火花,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交互主体对话的人文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地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我们对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遵循“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分层——段落层次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那将不仅会使语文教学整体内容被肢解,而且也会使语文教学状态寡然无味,损害和削弱语文学科应有的价值。
3.创造性地应用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艺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始终要为学生的学法服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艺术性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巧妙和灵活,并始终成为学生主体的审美对象。有时教师讲析阐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给学生带来一缕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有时在学生“山穷水尽”的关键时刻,教师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有时教师和学生共同用一种进取、快乐、创新的精神,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从而开启学生心智,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总之,艺术化的教学方法闪耀着教师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娴熟精湛的教学技艺的集中表现。
二、审美性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以**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统一。内在美是指教师教学的内容美,外在美是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语文教材内容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是以汉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章、文字在内的多元体系,负载着极其宽厚、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华社会的事理情态,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情操和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对中华历史命运和现代社会状态的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它还立足于现实,通过对人自身的深刻关注,帮助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全面发展,以及负载着人类的创造知识经验和文化过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字里行间中的人事物景情,既有对中外人物美好心灵的赞颂,也有对丑陋人生的鞭挞;既有对高山大海、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的描绘,也有对天文地理、科技知识的介绍。所有这些,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无尽的思索;既给人以力量,又无形地催人奋进,这正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所在。
但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这种美质是静止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艺术的教学手段和艺术的教学行为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教学语言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轻快明亮;教学结构起伏有致,疏密相间;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富有生机。总之,学生是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