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解读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呈现方式
人教版教材中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呈现方式见表6-1。
表6-1 人教版教材中各学段综合性学习内容呈现方式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特点
1.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人教版教材编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大多与阅读教材紧密联系,是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精读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选取了与田园生活有关的阅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等,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使学生了解乡村的景物和生活。
2.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日积月累”、“展示台”有机融合
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日积月累”、“展示台”有机融合,贯穿单元教学始终,体现了语文学习诸要素、诸方面的有机融合。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除了选取《赵州桥》、《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与中华文化有关的阅读课文外,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习作”让学生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展示台”引导学生通过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整合各部分内容单独成为一个“大综合”单元
虽然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大多与阅读教材紧密联系,但高年段的综合性学习又不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它有相对的独立性,且自成体系。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后安排了一次“大综合”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活动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其中第一个板块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提供的阅读材料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太阳的话》、《白桦》。从这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有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安排重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要求早已经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了。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综合性学习的一般教学设计
【案例6-1】“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1]
教学构想
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让学生领略它的美,在其中感受学习语文的氛围和**。让这一深厚的文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诗歌或记录芜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能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激发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2.整理资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学会欣赏诗歌、交流从中体悟到的情感,能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和策划分组合作,在活动中发展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活动程序
本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策划分组,制订计划阶段
2.自主合作,计划实施阶段
3.总结经验,成果展示阶段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分组,制订计划(课内)
(一)课堂导入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诗歌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交流搜集来的创作的诗歌及家乡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在小组中读读找到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三)阅读、欣赏诗歌
(1)自读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中的注释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2)在小组内向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构思、策划活动
(1)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搜集到的诗歌,如何分类?
(2)小组交流:关于诗歌有哪些知识和故事?
(3)说说你知道家乡芜湖的哪些民歌、童谣?
(4)策划分组。
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研究的专题不同,自由组合,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举组长,组长在小组内集体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要在组内演说通过。经过全班交流讨论,成立以下学习小组:
Ⅰ诗海畅游组;
Ⅱ民歌童谣组;
Ⅲ知识故事组;
Ⅳ艺术表演组;
Ⅴ诗歌创作组;
Ⅵ网络编辑组。
第二阶段:自主合作,实施计划(课外)
各组按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诗歌组的同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询,到图书馆里翻阅资料,阅读报纸、杂志和相关书籍并做分类整理。创作组的同学通过阅读同龄人的诗歌,想想他们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并自己试着创作诗歌,与本组同学交流。民歌童谣组的同学邀请当地老人,聆听他们唱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并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在小组里进行整理。艺术表演组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在老师带领下到少年宫找老师学唱诗歌改编的歌曲及由芜湖民歌改编的舞蹈。知识故事组要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后按内容进行分类。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成果展示(多媒体教室)
各小组按组排列,展示长达两周的“走进诗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一)谈话导入
经过两周的“走进诗歌 与诗同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无不惊叹诗歌的博大精深,它的确是祖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这堂课就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分组展示
1.艺术表演组展示
(1)歌舞展示:学生将诗配以舞蹈,演唱朗朗上口的优美诗歌。
(2)小品:学生分别扮演诗歌中的人物角色。
2.诗歌畅游组
(1)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诗配画、配乐诗作品——小组成员配乐朗诵。
(2)诗朗诵——组长领诵,其他小组成员集体诵读,让大家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想象、体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展示本组同学通过想象为诗歌绘出的生动活泼的画面而创办的诗画报。
3.诗歌创作组
(1)介绍本组同学阅读同龄人写的诗歌的收获,重点说说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展开互动点评。
4.知识故事组
(1)资料展示——学生在广泛搜集诗歌知识、故事和诗人趣闻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传说类,知识类,故事类……剪贴成小报、小册子或者制作成电子幻灯片。
(2)诗歌知识竞赛——该组选派组员主持竞赛活动,用电子幻灯片出示赛题,选派两名组员当裁判,公布正确答案,并选派两名组员现场发放奖品。
5.民歌童谣组
(1)组长介绍本组成员如何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并相机展示图文资料、影像资料。
(2)展示本组成员将精选的童谣在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的同时,拍手击掌吟诵的情景,激发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6.网络编辑组
(1)该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请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将本次活动作为一条新闻发布到校园网上,并把所有资料整理、合并,建立一个“走进诗歌 与诗同行”的专题学习网站,定期刊登同学们抄录绘制的诗配画及配乐诗影像,并刊登同学们创作的诗歌作品,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发动同学们用诗歌互赠交流。
(2)展示本组同学录制的各组开展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彩花絮,交流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和新的收获。
结合案例6-1,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完整的综合性学习一般设计为“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展示成果”四个阶段。
1.确定课题
综合性学习课题的确立应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源于学生的兴趣。课题确立既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由教师相机诱发。
(1)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课题。如学习了课文《月光曲》,学生可以去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他的作品;学习了唐诗宋词后,可以开展唐诗宋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我背诵唐诗宋词”、“我描画唐诗宋词”、“我表演唐诗宋词”等。
(2)从生活实践中确立课题。
课堂学习空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充满个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活中汉字的错用现象”、“公交车上让座情况的调查”、“小学生近视问题”等。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探究课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自然、社会资源中提炼课题。
校园文化、家乡自然风光、名胜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并提炼出综合性学习探究的课题,如“听听春天的歌”、“随我去旅游”、“菜市场里的收获”、“漫游商标王国”等。
2.制定方案
综合性学习的课题确定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的具体方案。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做什么,怎么做,将形成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活动分工、活动包括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各项条件(如时间、场地、经费等)、预期的成果及其成果表现形式等。
①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求完整、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便于学生在这一课题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题的表述可采用直接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课题的名称,如“轻扣诗歌的大门”、“遨游汉字王国”等。也可以以主要问题、主要活动、主要空间、在活动中的主要体验为课题名称,如“走进春天”、“粽叶飘香话端午”、“我是城市小主人”等。
②课时安排。包括总课时和具体的分配计划。
③活动编组。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但要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以培养合作精神。
④活动分工。组员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明确分工。活动任务要落实到人,各活动小组及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要清楚明确。由于小组学习任务不同,教师可根据不同内容活动的要点编制“活动建议卡”发给相关的小组,供学生制订计划和活动时参考。
⑤活动内容。活动以语言知识(字、词、句、篇)的习得和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学科的领域,不要在非语文学科的内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活动内容既要有“预设”,又要留有“生成”的空间。
活动方案制定好后,可张贴在教室供全班交流,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评议,以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施学习方案,方案的制定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3.开展活动
在学生制定出活动方案后,组织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主体部分。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从活动涉及的范围来看,一般分为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两种。校园活动包括讨论、演讲、诗朗诵、画图等,社会活动则主要包括搜集资料、调查、参观等。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案的时间安排开展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重视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过程,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的形式可有以下类型。
①知识积累型。这种类型的活动往往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其形式有:专题讨论、图片展览、记者招待会、咨询站、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听介绍(如作者故事等)、读书读报、心得交流、学法交流等。
②才艺展示型。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主,其形式主要有课本剧表演、影视评论、编报作图、儿童诗歌创作、朗诵演讲、续编改编故事等。
③趣味型。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其形式主要有“猜谜识字”、“成语游戏”、“语文病院”、“戏走迷宫”、“智力竞赛”、“找朋友”等。
④实践操作型。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语文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其形式主要有采集标本、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动手制作、参观访问等。[2]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课程的开发者,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评价者。
4.展示成果
小组活动以后,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和交流探究的成果。“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例如,“环境保护”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环保小制作、编写环保手抄报、制作环保标语牌、准备环保成果汇报会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学生都应全体参与,并在展示过程中积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具体做法有:
①以点带面,汇报组带动其他同学参与。例如,汇报组诵读有关环保主题的诗歌,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朗诵。又如,现场展示环保小制作,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动手,变废为宝。
②汇报组以外的同学提出疑问,汇报组同学进行解答。
③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例如,宣读环保建议书,汇报组发表看法,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更好的建议。
④对汇报进行评价。
【案例6-2】“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安排
1.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建议,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
2.学生4~6人自由组合,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每组由资料员、调查员、联络员、撰稿员等组成,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3.分目标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折纸、剪纸,包粽子、饺子,搜集对联、图片,了解民俗节日和神话传说等活动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报刊网络、考察采访等渠道获取有关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4.汇总各成员的工作情况,撰写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准备成果展示;
5.在全班召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报告会,各组以调查报告、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体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这一建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原则。
①坚持整体评价。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注重过程评价。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仅要看是否确立了有价值的课题,是否设计了具有可探究性的内容,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还要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第一、第二学段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其中要明确,交流、展示的目的不在于评判成果的优与劣,除了研究报告、文学作品、图片资料等外,成果展示中的感情体验、团队精神、能力习得、对下次综合性学习的积极建议更应是关注的焦点。另外,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③强调综合评价。评价要体现多样化,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其中“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更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形成性评价包括综合性学习交流前和交流过程中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教师可采用档案评价的做法,让学生在活动前准备好个人学习档案袋,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心得体会、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小报、总结等,按一定的顺序归类整理放入袋中。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评定,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档案袋所记录的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成长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价。
④关注多元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现教师、学生和家长多元主体的评价。对于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汇报等环节,强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在校外的学习过程,家长与社区是评价的主体。
[1] 贾红娟:《“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zonghexing/201008/t20100818_679219.htm,2006。
[2] 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21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