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目标与基本理念(1 / 1)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确综合性学习的涵义。综合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为目的,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1]其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一)总目标

①能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

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③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二)阶段目标及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定为:

第一学段(1~2年级):

①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①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③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④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基本理念

纵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它主要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一)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历史、科学、地理等跨学科的内容,如“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历史、文学知识,“走进信息世界”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走进田园”中涉及的地理、生物知识等,但它首先姓“语”。跨领域、跨学科知识的介入是为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最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不能舍本逐末,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例如,以“山水田园与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或者让学生在观察山水田园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山水田园的知识。又如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围绕“汉字”这个主题,开展调查、制订计划、搜集和阅读关于汉字的材料、策划和组织活动、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活动主题的选定、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等,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决定,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其表现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并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能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三)重视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动因,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观察、调查、访问、体验等实践活动对事物进行认识并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发展。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灵活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或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究。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学生可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渠道,通过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口述、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各种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具体的主题实践中得以体现。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4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