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1~2年级为“写话”教学,3~6年级为“习作”教学。
一、写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一)编童话
低年级儿童好幻想,他们借助想象和幻想来理解、研究、解释他们的生活世界,童话的基本特点也是幻想,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利用童话对小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①听童话,写童话。即先由教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接着编。②看图画,编童话。③看实物,编童话。如观察文具盒,编一个童话。④联系生活编童话。如班上大多数同学爱护公物,但也有人用刀刻桌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指导学生编《桌子和椅子的对话》,赞扬爱护公物的行为。⑤结合课文编童话。如《坐井观天》的思考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编童话。教师要充分利用编童话这种训练形式,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字、词、句,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激发学生听、说、写的兴趣,为今后写好纪实的文章打基础。
(二)看图说话、写话
看图说话、写话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从一年级开始,从看单幅图到看多幅图,从看图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再到说一段连贯的话,逐步过渡到根据图画内容编故事。
1.看图说话
教学中一般有“选图”、“看图”、“说图”等三个环节。首先要选好图,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鲜明的形象,完整的故事,突出的主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看图,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如图画人物较多,要分辨主次,重点观察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看图还要注意顺序,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观察有顺序,说话才会有条理。最后是说图,要引导学生注意说话的条理性,内容要完整,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洪亮,表达要准确,说得好的要及时鼓励。
2.看图写话
写话就是“拿笔说话”,变“口语”为“书面语”。在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梳理要写的内容,明确写的顺序,确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把事情写清楚明白,把语句写通顺,把话写完整。要让学生清楚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经常性的细致观察所做的记录,是一种有效地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式。生活中的事物,比之图画更生动真实,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是注意观察;二是仔细观察;三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要思考。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有可能的话,去摸摸、闻闻、尝尝;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观察的感受。
二、习作教学
3~6年级的习作教学要突出练笔的性质,进行常见的应用文、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训练。
(一)课内素描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素描就成为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所谓素描训练就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形式将描写与记叙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习作训练。
课内素描可分为静物素描和叙事素描两种。静物素描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人或物进行某些片断的描写,如人物、小动物、房间陈设、大自然的一角等,进行观察并写作。叙事素描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叙述,如让一学生表演“修理课桌椅”,然后大家把事情记下来。素描训练可分步进行,先以观察室内静物为主,再扩大观察范围;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多方面写动态片断到观察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对静态事物可分部分进行观察;对动态事物,可按其活动过程分阶段观察。
(二)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不以写实为主,而是以想象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通过阅读、观赏获得的知识,驰骋想象,虚构情节,进行作文。例如《假如卖火柴的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假如我当校长》、《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在森林里迷了路》、《遨游海底》……这类作文题为学生们开拓了广阔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空间。想象作文可以结合范文学习进行,也可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还可单独进行训练。
(三)应用文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会写书信、便条、读书笔记、日记等应用文。这是为了使小学生能适应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应用文有自身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语言简明,实用性强。在教学中要联系具体内容,掌握相应格式要求,并懂得为什么必须按规定的格式来写。应用文重在“用”,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练,在练中掌握格式,懂得写应用文的意义。
三、习作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写作动力的源泉,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学生放胆作文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模拟社会生活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作文,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
1.从内容上看,创设作文导写情境可以分为三类。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不仅要凭借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丰富教材内容、充实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满足生与生、师与生双向互动交流的需要。例如,学习《小儿垂钓》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细腻地描绘出一个头发蓬乱,手持钓竿,隐藏在河边草丛中,行人问路,急忙摆手,但却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自由自在、憨态可掬的可爱情态。
(2)创设个人生活情境。
教师应创设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积累,使学生在习作中写得具体,写得真实,写得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中彩那天》中,爸爸该不该把彩票归还给库伯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或家人的经历,与爸爸妈妈交流讨论,树立诚信意识,进一步深化主题。
(3)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根据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生活的突发事件或不良现象创设社会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风雪雨露,鸟兽虫鱼;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电闪雷鸣,秋天的碧空原野,冬天的寒冷萧条……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写出本真作文。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广纳信息。让学生睁开明亮的小眼睛,竖起善于倾听的小耳朵,辨别世间真伪,尝试人生百味,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写《小脚丫走天下》,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火热的建设生活,教师可组织举行“游家乡山水,谈社会变化”专题活动,让同学们的足迹遍及风景名胜,在忘情山水的瞬间按下快门,留下旖旎风光,挥毫抒写内心的情感。
2.从时间上看,创设作文导写情境也可以分为三类。
(1)过去进行时。
重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体验那难忘的情感历程。如《××的回忆》,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过去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的事情,或叙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自豪的情景,或描绘自己因逞能而搞得狼狈不堪的样子,或讲述失去亲人那悲痛欲绝的场面……
(2)现在进行时。
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真实的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捕捉作文的素材。如“吹泡泡游戏”很适合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使用,在游戏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色彩,体会自己吹泡泡和比赛的心情,然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
(3)将来进行时。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美好的未来,如《我多么想……》、《20年后的我》或者想象、设计二三十年后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服饰食品等,看谁的设计最新颖、想象最丰富、描写最生动,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交流感受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还应通过对话讨论,与学生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将学生导入情境后,让学生不要急于动笔,而是要引导他们与老师、与社会、与文本……沟通、合作、融合,进行心灵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如“与音乐对话”,教师可先以学生熟悉的名曲导入,接着通过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再开展音乐鉴赏活动。师生共同沉醉在音乐的海洋里,与大师对话,与名曲对话。比如写《20年后的……》,让学生自由组合,先说后写,畅所欲言。有的会说“20年后的我”的职业、事业、成就等,培养孩子树立崇高理想的意识;有的会说“20年后的世界”,描绘美好蓝图;有的会说“20年后的家乡”如何美丽,富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落笔成文,饶有兴趣地描述了各自独特的想象。这样平等、和谐的对话“教育情境”,发挥了师生间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自主写作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1]。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自主拟题
学生有了命题的自主权,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活动本身的理解和体验,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范围,这样的作文才会五彩缤纷,特点鲜明。如开展“与音乐对话”活动以后,有的学生认为是到音乐王国进行了一次开心的旅行,于是命题为《音乐之旅》;还有的学生围绕自己感触最深、产生联想最丰富的乐曲来写,如《音乐声中“……”》。让学生自主命题,教师要与学生分析命题理由,讨论出可供参考的题目,如将《我喜欢的动物》修改为《馋嘴小猫咪》、《懒胖小猫咪》、《好斗的小猫咪》让学生选用,就能激起他们观察、写作的兴趣,学生也会在倾听、思考中接纳他人的思想,掌握作文的知识和技巧。
2.自由写作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自主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自选表达方式,确定表达重点。如观察校园花圃中的一块巨石,指导学生或根据观察顺序,写出自己在不同方位的所见所想;或记叙不同的人在同一角度观察巨石产生的不同感受;或写成童话,或让巨石“介绍”自己的来历,或请巨石“畅想”生活的感慨……
(四)互动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如“三改三评”的方法,“三改”指学生写好作文后,先自改,后小组内互改,最后教师批改;“三评”即自评、组评与师评。可以口头评,也可书面评,使作文评改成为师生、生生继续“对话”的过程。
(五)总结激励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每写完一篇习作后,教师应予以及时的总结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应及时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与大家分享,或在全班绘声绘色地朗读、欣赏,领悟语言的魅力,汲取写作技巧;或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筛选,编辑成册,展示交流,在互动中收获启迪和经验;还可以通过出墙报,向报刊、网络推荐习作,使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创设发表园地
①书面发表园地:一方面通过校内发表,鼓励学生在班级黑板报、班刊、团刊、文化长廊、文学社社刊等园地发表自己的习作,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宣读学生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将他们的习作推荐给有关报刊,激发学生的创作**,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环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收获习作成就的广阔空间。
②口头发表园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习作朗诵会、影视评论会、文学沙龙、口头作文竞赛、即席演讲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2.组织参赛活动
先在班内和校内定期举行专题征文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拔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以此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3.编辑作文结集
作文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延伸,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了一片新天地。教师可将学生个人的、班级的、学校的作文编辑成册,为学生带来喜悦和自豪,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1]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339~34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