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行为,是学生调动主体情感进行想象、立意、选材、组织、表达和修改等多元活动的综合性创造行为。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载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一、习作教学的意义
1.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最重要的途径。虽然在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有序地、系统地训练说、写能力的是习作教学。写的难度最大,写对读起着深化的作用,写对说还起着规范的作用。书面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规范,它能规范、净化、优化口头语言。小学生写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书面习作训练形成的。
2.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习作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习作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形式的文章都离不开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因此,通过习作教学,便可以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习作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维感情和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是教他们做人。最后,习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习作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习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独特的认识活动中,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独特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同时,习作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与训练步骤。习作注重训练的过程和技能的培养,写作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独创性。
二、习作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各阶段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
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③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③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③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④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⑤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由上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目标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各阶段目标梯度明显,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
小学习作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历写话习作过程,为以后写作打基础。
学龄前儿童,都会说话,都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口头语言。但作文和说话有很大差别,尽管有人说作文是用笔说话,说话是用嘴作文,但实际上,从“说话”到“作文”,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有一道不易跨过的坎。在一二年级设置“写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跨过这道坎。
第一学段“写话”,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自己写话;能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换;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学会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写书信便条。
第三学段“习作”,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常见应用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降低要求,淡化文体,突出练笔的性质
《语文课程课标》隐去“作文”提法,将低年级写作训练直称“写话”,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定名“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性质是习作练笔,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拔高要求。唯其是“练笔”,才会在写作内容要求上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才会淡化文体意识,才会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要求,努力减轻学生写作的压力。
如第一学段新课标删除了过去的“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一目标难度较大的要求。第二学段把“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修改成“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要求更为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练笔。第三学段删除了“学写读书笔记”的要求,要求习作要有速度,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进一步淡化文体意识,中年级段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常见应用文”,以此减少学生写作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更为广阔的训练空间。
在条理、篇幅、中心等方面降低要求,是基于学生练笔的性质、学生习作的实际能力提出的,没有明确地提“中心”的要求,是为了使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过去过高的作文教学要求,客观上已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事实,造成了学生对习作因畏难而生厌的现象。调低要求,意在改变这种现状,减少学生习作压力。在“度”的把握上,更贴近了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第一、第二学段从写话、习作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少写命题作文,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如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习作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学生可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它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就是善于想象,善于幻想。例如教《雅鲁藏布大峡谷》后让学生当导游,要求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导游词,评价谁的导游词更能吸引游客。学生不但能恰当运用所学知识,还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必定会情绪饱满,兴趣盎然。
三、习作教学基本理念
(一)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习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习作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习作教学不仅是习作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反映自己心声的重要手段,习作是学生记录见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途径;二是习作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习作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不去胡编乱造所谓的思想性强的假话、空话;三是习作教学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教学活动变成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活动。
习作教学要从儿童的作文动机、作文内容、作文学习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基础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回归儿童的生活层面,使小学生把习作看成是一种表达需求,看成一种心理释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二)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习作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写作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不要过多地强调文法、写法,只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就可以了。
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表达氛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发展学生个性,从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老师应肯定符合儿童特点的语言,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激励的土壤上,生长出“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习作理念。如果以“规范化”的成人语言修正孩子的“童言稚语”,只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成人腔”、“夫子调”。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个性化行文,率性而作,无所遮掩,恣意挥洒,笔端流淌出的一定是个性化的思想语言、张扬的个性和真实的情感。例如,有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桃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就是学生在选取观察对象时,抓住事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而获得的独特体验。
最后要提倡学生放胆习作。就是激发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勇气,说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自由倾吐、无拘无束,甚至随心所欲,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孩子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怕别人笑话,怕没有价值。其实,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因为是属于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立价值。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重视习作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写作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作文的,中小学生也是这样。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1.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作文的难点主要是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对于儿童来说,世界是一个新奇、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生活中那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就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中,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素材的宝库。
2.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扩大阅读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各种类型的读物”包括报纸、杂志、科技书籍、历史书籍、地理书籍……《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表明,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常见文学样式,而且要学习阅读包括新闻、广告、知识性读物、科技类读物等不同体裁的文章。
从第三学段起,学生进入阅读的高峰期;到第四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更需要成倍增长。以课外阅读总量为例,第一学段为“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为“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增至“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则增加到“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设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目标,其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3.勤于动笔的习惯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于摘抄,积累习作素材,形成搜集写作材料的习惯;二是勤于写作的习惯,即及时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
4.勇于发言的习惯
语文教学大都比较重视“写”的训练,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说”的训练。其实,“嘴巴子”和“笔杆子”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养成他们敢于表达、畅所欲言的好习惯,从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到逐步提高说话技巧。引导他们从写发言提纲到积极发言,从课前即兴演讲到课后写演讲稿,从讲故事到编故事,从课内外讨论到撰写小论文,从而使“说”、“写”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5.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作文修改,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交流见解。”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由句到段到篇,由选材到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一点一滴学习怎样修改,渐渐养成成文后必读、必改的习惯。交给老师的习作是自己觉得已经不需要再修改的。学生自改作文的形式包括独立修改、学生之间相互评改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改和相互评改。养成良好的修改习作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的习作要充分体现对写作主体的尊重,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要追求评价的有效性。
1.明确习作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定性——定量”有机结合。
如同整个语文学科,习作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不能成为习作评价的唯一手段。一方面,要重视吸收量化评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地评定学生的习作能力。另一方面,对习作中的想象、观察、习作兴趣、习作习惯等要采用观察等方法进行语言描述式评定,重视定性评价。只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才会实现良好的评价效果。
(2)“进程——终结”同等重要。
在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中实施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实际进步,并不断地鼓励学生,重视习作能力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实施自我内部参照分析。进行“进程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有:习作档案评价、课堂观察评价、习作专题评价等。“终结性”评价的实施也同等重要,每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习作综合能力测试就是对学生阶段习作能力发展的终结评价。
(3)“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
为了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可采用多人参与评价的方法。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习作素质的提高。
(4)“赞赏——建议”综合呈现。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呈现评价习作。多从鼓励学生的角度考虑分数与等级,以便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重视书面与口头评语、眉批与总评等对学生习作的促进,既要指出学生的长处,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遵循新课标下习作评价的原则
习作评价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鉴赏过程,教师要遵循新课标下习作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习作评价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把评价过程看做被评价者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改与学生互相评改两种途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我评改过程就是自我诊断、自我矫正的过程,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写作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在评改他人的习作时能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评应该是对学生“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启发,不是做权威性的“先行”或“终端”评价,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摆优点、评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2)赏识性原则。
教育学中的赏识,指的是教师满怀热情地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它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使人自尊、自信。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要体察细微之处,不吝溢美之词,关注点滴进步,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长处。尤其是习作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发现他们习作中的可贵之处,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都要予以诚恳的肯定与赞扬。通过赏识与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获得所需要的成就感,激发写作兴趣与自信心,促成主动习作。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也必须重视,认真指正,帮助改进,促成积极的态度,让不足、缺陷与错误成为成功的先导。
(3)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习作起点、能力、心理各不相同,教师的习作评价要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次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对习作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则引导他们从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表现力等方面多加考虑,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等水平的学生,其习作往往写得一般化,四平八稳,则应引导他们发挥创造性,在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等方面多下功夫,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从基本功着眼,先要求他们把字写正确,把话写通顺,把段落、层次理清楚,尤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些微的进步。坚持层次性原则能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习作努力方向,针对评价对症下药,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学有所获,教师也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点拨和引导。
(4)实效性原则。
坚持实效性原则,一是要找准评价的典型佳作与病文;二是要有所评有所改。评价典型佳作既是一个评议的过程,又是一个欣赏、学习的过程。评价典型的“病文”,既要对照习作要求和重点,找出“病因”所在,又应重点研究“治病”方案,使学生明确修改方法,举一反三。
(5)多样性原则。
一是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按照学生的兴趣、习惯做相应的评价,如等级式、评语式、等级加评语式等;二是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训练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以期收到激励学生更快进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