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1 / 1)

识字写字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下面我们分别就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

一、汉语拼音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汉语拼音教学的实践,人们总结出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许多有效方法。简而言之,可用“看”、“听”、“读”、“写”、“用”五个字来概括。“看”是认识汉语拼音的前提,学习时主要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二是观察字母的笔画、结构,掌握字母的写法。“听”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基础,多听老师发音或听录音,掌握标准的发音。“读”是掌握汉语拼音的关键,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写”是运用汉语拼音的保证,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用”是汉语拼音教学的最终目的。汉语拼音教学常用的方法如下。[1]

1.示范——观察——模仿法

教师发音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例如,发o的音时,指导学生观察嘴唇收拢成圆形,舌头后缩,舌根升高,让气从嘴里自然发出;发e的音时,让学生把嘴稍微张开,呈扁平形,嘴角向两边咧,舌头位置和发o时一样,只是嘴唇不圆。

2.比较法

把两个(或两组)以上声母或者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其发音或形体的异同,便于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例如,b、d、p、q是形体上容易混淆的一组声母,教学时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再与歌诀“b、p、d、q四兄弟,它们长得真稀奇:b大哥是大肚皮,反过来是d弟弟;二哥p的右脑大,左脑大的就是q”相配合,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将in、inɡ和en、enɡ进行比较,认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区别,有利于学生辨析发音和记住形体。

3.直观演示法

这是利用学生熟悉的语词发音记形。学生在入学前对有些事物已有一般性认识,并建立了相关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语词说出图画中的内容,学生在观察和说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其音,记其形。例如,教学“xi”,观察图画“西瓜”,发“xi”的音;教学“ɑi”,观察图画中的“姐弟俩”,姐姐高,弟弟矮,通过观察姐弟俩的高矮,引导学生发“ɑi”的音。

4.游戏法

游戏法是拼音教学中常见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例如,教学单韵母u、ü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头当成“u”,把小拳头当成“ü”上两点,举在头上,边读边做,既学会了发音,又掌握了两者形体上的差别。

5.歌诀法

儿童学习拼音,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生动形象的儿歌、顺口溜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快速认识和记忆拼音字母,学会拼音方法。例如,“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看到大佛不要摸(m),爸爸叫我听广播(b)”;“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ɑ、ɑ、ɑ;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6.故事法

儿童特别喜欢生动形象的故事,因此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汉语拼音内容往往能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1】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有一天,“i”、“u”、“ü”三个小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了,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和大“w”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了,就成了音节“yi”(领读)。大“w”带着小“u”走了,就成了音节“wu”(领读)。只有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两滴眼泪直往外流。怎么办呢?大“y”听到哭声转过身来,见小“ü”哭得好伤心,于是来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说:“好吧,我再带一个,可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记住不许哭。”小“ü”高兴极了,边走边唱着歌:“‘i’、‘u’、‘ü’单独走,大‘y’大‘w’来带路,小‘ü’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走。”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学生很快就对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ü跟y相拼后ü上两点要去掉的知识记得更牢了。

二、识字教学

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学习汉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识字教学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从教材的编排体例上看,识字教学还应包括归类识字和随课文识字。

(一)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

1.字音教学

字音教学是学生识字的基础。识字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读音和形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字的形体不能把读音直接标示出来。即使是形声字,也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把读音标示得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并恰当地利用汉字字音上的一些特点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仔细分辨同音字和多音字,提高识字效率。字音教学的常用方法有下几种。

(1)借助拼音学字音。

帮助识字是教学汉语拼音的目的之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一般是把汉语拼音安排在一年级的开学初期,同时利用拼音学习简单的词语,读儿歌,读韵文。在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往往要先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学习生字的读音,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在学习了大写字母以后,还要训练学生在自学中查字典,利用字典的注音读准字音,培养自学能力。

(2)形声字利用声旁学字音。

形声字是指由表示字义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的字。形声字的出现为解决汉字字音问题带来了方便。在常用汉字中,形声字占85%左右。有些形声字的读音跟其声旁作为独体字时读音相同,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然后再学形声字。

例如,先学“朱”,再教“株”,启发学生懂得右边的“朱”表音。但是,由于古今读音的演变以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声旁的表音功能不强,像“青—清、正—证”这样完全可以按声旁确定合体字读音的形声字很少。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其声旁和形旁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如果形声字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同音字),读准了声旁就读准了字音;如果不完全相同,则要进行声旁与形声字字音的比较,弄清究竟什么地方不同,以便读准字音。例如,思—腮(韵母不同),反—板(声母不同),青—请(声调不同),带—滞(声母、韵母不同),舀—稻(声母、声调不同),令—邻(韵母、声调不同),非—排(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

(3)同音字、音近字用比较法学字音。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的字,我们称之为同音字。同音字有音同形异和音同形近两种。音同形异的如“山”、“姗”、“衫”、“潸”等字都读shān,但是它们的字形和字义都不同。如果乱用同音字,就会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在教学这类同音字时,要结合词句,着重从字义和字形上进行比较,说明各有各的用法。音同形近的如“仗”和“杖”、“情”和“晴”等,学生更容易混淆。在教学这类同音字时,要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以熟字带生字,分别组词理解字义,着重分析字形中不同的地方。此外,还可以采用组词、选字填空、编歌诀等训练形式,把同音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辨别,例如,“刻苦学习下苦功,克服困难攀高峰”中的“刻”与“克”两个同音字。

还有很多读音相近的字,我们称之为音近字。其中,有的是形声字,如,正—整,王—汪;有的是形近字,如,戊—戍—戌;有的字形完全不同,如,张—掌,脏—葬等。在教学音近字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在字音上的差别,结合字形、字义学习字音,并放到词语、句子中多读多练。

(4)多音字根据词义和语境确定字音。

一个字有几种读音,我们就称之为多音字。现代汉语中大量多音字的存在给字音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多音多义字,可以根据字义来分辨字音,也就是说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据词按义定音。例如,“这些难(nàn)民的脸色非常难(nán)看”,“我们今天到省(shěnɡ)会去省(xǐnɡ)亲”。

此外,字音教学还要注意强调按普通话语音读准字音,不断排除地方音的干扰。

2.字形教学

汉字的数量以“万”为单位来计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体,各不相同。有些字的形体十分相似,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末”与“未”。还有些字笔画繁多,不容易记住它们的字形。从这些方面来看,字形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师必须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进行字形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辨认所学的字,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

(1)用笔画部件分析法记字形。

汉字尽管形体各异,但是总离不开“近三十种基本笔画,百余个偏旁部首,八条笔顺规则,七种基本结构”。汉字的形体结构靠笔画作为区别标志。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材料,以基本笔画构成的独体字,以及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则是构成合体字的主要部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开始教学简单独体字的时候,一般都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乃”、“皮”、“九”、“山”、“出”等字。教学合体字或者结构比较复杂的独体字的时候,往往要用分析部件或者分析笔画与分析部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字形,如“岁”由“山”和“夕”构成,“张”由“弓”和“长”构成。

汉字字形的繁简难易不同,在教学中要注意突破难点。笔画比较多的字,往往字形结构复杂,学生不容易记住。此外,在无意识状态下,学生对一个字产生知觉时,对熟悉的部分成为强成分,生疏的部分成为弱成分,而强成分往往掩盖弱成分,使学生对弱的成分感知模糊,重现时就容易产生错误。例如,学了“候”以后,再学“猴”时常常多加一竖。

因此,在字形教学中,要根据字形的不同特点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指导学生去仔细观察,突破难点。

(2)利用造字规律记字形。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造字方法,用这几种方法造的字分别叫做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记忆变成有意识记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例如,“日”、“月”、“舟”、“水”、“火”、“石”等象形字可以结合看图,告诉学生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刃”、“本”、“末”等字,可以运用指事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森”、“众”、“看”、“明”、“笔”等字,可以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裘”、“闻”、“霖”、“河”等形声字可以启发学生分析形旁,从义辨形。

(3)运用比较法记形近字。

有些汉字在形体上只有细微的差别,我们称之为形近字。例如“人”、“入”、“八”;“土”、“士”;“鸟”、“乌”;“候”、“侯”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小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相似的事物难以区分,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由于字形相近而张冠李戴,经常出现“未”、“末”不分,“崇”、“祟”难辨,“折”、“拆”乱用,“敞”、“敝”混淆等现象。为了防止学生写别字,就必须帮助他们辨析形近字,在教学字的音、形、义的过程中,突出比较差别细微的部分。有的教师在指导比较形近字时,根据学生知觉选择性的规律,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的部分,增强知觉的明晰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精细辨认和识记字形的能力。

(4)儿歌字谜法记字形。

读儿歌、猜字谜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老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歌诀让学生读,或者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例如,“渴”与“喝”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读歌诀“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嘴”,以区分它们的偏旁;“左”和“右”也容易混淆,可以这样记:“小朋友,分左右;‘左’字下边是个‘工’,‘右’字下边是个‘口’。”又如“夜”字容易写错,可用歌诀帮助学生记忆:“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再加一捺要拉长。”再比如“囊”、“蠹”都是比较复杂的字,也可以运用儿歌帮助记忆:“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两虫叫(户枢不蠹的蠹);一中头,宝盖腰,两口井下衣无帽(囊括的囊)。”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宋家有女坐当中——案”,“‘牛’走独木桥——生”,“二月空中贯长虹——册”等。

3.字义教学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字义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字义方面的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领会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1)直观演示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既然是一种“符号系统”,必然有它的抽象性。识字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字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具体对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都参与获得新知识的实践,从而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

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比一比》中有关水果名字(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汉字时,可引导学生观看这些水果的实物或图片,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将抽象的符号和直观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清晰地理解字义。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的教学功效,能把久远、陌生、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对子歌》,可用多媒体将云、雾、雪、霜、朝霞、夕阳、蓝天、碧野、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景色展现出来,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比较辨析法。

教学意思相近、相反的字以及形体相似的形声字都可以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理解字义。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安排了一组形声字:清、晴、睛、请、情、蜻,教学时可以抓住不同的形旁,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画》这首诗中有“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时也可以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3)联系生活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2]新课标也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识字教学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首先,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例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商场里的商品名称,校园里的校训、小学生守则、同学姓名、课程表、墙报、宣传栏,家庭中的电视、计算机、食品、玩具的包装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其次是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孩子走进一个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联系语境法。

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字词,是随文识字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方”字在“地方”、“平方”、“方向”、“方法”、“偏方”等词语中的意思就有很大差别,必须分别对待;又如“更”、“又”、“也”、“还”、“却”等意义抽象的字词,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才能弄懂它们的意思。

(5)构字规律法。

汉字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关于它的故事、趣闻数不胜数。它集音、形、义于一体,又有着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等优势,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直观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做栩栩如生的描绘;利用指事字的提示性做画龙点睛的评点;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做富有情趣的解说;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

从造字规律来看,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最后升华到形声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般都比较注重体现汉字的造字规律。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安排了一组象形字:舟、足、石、泉、川、燕;《识字7》安排了一组会意字:人、从、众、木、林、森;《识字8》安排了一组形声字:清、晴、睛、请、情、蜻。并且每一组字后面都配有与之相关的词语和韵文,既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便于学生识记,又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2】“鸟、鸣、乌”识字教学片段

师:从前有一只美丽的鸟,这个字的起笔撇就是鸟头上的羽毛,中间的一点是它大大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它的身子,小鸟停在了一棵树上。你们看小鸟它用尖尖的爪子,紧紧抓住一根横着的树枝(即最后一笔横),小鸟唱歌,它会用什么发出声音呢?

生:嘴巴。

师:鸟儿用嘴巴会发出叫声,“口”就是嘴巴。口字加鸟就是——“鸣”(生读),“鸣”就是鸟叫的声音。

(生齐读)

师:这只小鸟唱歌唱累了,它想闭上眼睛休息。擦去鸟字的一点,闭上眼睛后它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的小鸟,会觉得周围怎么样呢?

生:黑乎乎的一片。

师:是的,“乌”字就有黑的意思。有一个词叫乌黑,就是颜色很深的黑色。我们还知道有一种全身很黑的鸟,叫什么?“乌鸦!”

(生齐读“乌”)

在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综合使用,既教会学生三个字的音和形,又巧妙地融入了字义的教学。

(二)归类识字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

1.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突出字形或字义特点的集中识字形式。

(1)突出字形特点的归类识字。

象形、会意归类识字。象形字归类教材往往有图,既形象,又能了解汉字的起源。会意字常用“三字经”(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形式出现,这种方法能见形知义,有利于理解字义,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字理,掌握特点。

形声字归类识字。这种形式的归类识字,是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加以归类。在教学时,可利用形旁理解字义,利用声旁记住字音,并注意区分基本字与声旁读音的异同。形声字归类识字又有基本字带字、形声字带字、形声字比较识字等多种类型。

形近字比较识字。将字形相近的字归类,如“乌—鸟,广—厂”。教学时从区别字形的异同入手,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汉字的细微区别,减少错别字。

(2)以字义为主线的归类识字。

这是从字义的理解入手识记汉字,通过理解汉字的意义,将字义与字音、字形紧密联系的集中识字形式。以字义为主线的归类识字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韵语(文)识字。这种识字形式吸收了传统的启蒙识字课本以韵语排字的经验,将有一定意义联系的词组成短语构成押韵合辙的韵语(或文)形式进行集中识字。例如,“看图韵文识字”(蓝天、大雁、秋霜/棉花、稻子、高粱/柿子、苹果、丰收/桂花、**、飘香),这类归类识字,重点要教学字形,同时要在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义的基础上,将韵文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美。

按事物的类别归类识字。例如,按“节气”、“姓氏”、“鸟类”、“反义词”等归类识字。这种归类识字,字形教学是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2.随课文分散识字

随课文分散识字是以应用为线索展开识字教学,把生字分散在各篇课文中,结合词句,通过语境,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一种识字教学形式。这种形式的识字,往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边阅读边识字,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

在随课文分散识字中,生字的教学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边读课文边识字,这种形式适用于生字较少、篇幅较短的课文;二是先识字后读课文,这种形式适用于生字较多、篇幅较长的课文;三是两者结合,即把一部分生字先提出来教学,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再学习另一部分字。

随课文分散识字要依据课文内容和生字的特点,灵活安排音、形、义的教学。例如,那些成为学生阅读课文障碍的字词,其意思通过上下文也难以理解的字词或文章的关键词,可以在阅读的初读阶段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而那些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的字词,字音、字形的教学安排可较为灵活,字义的教学则可安排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总之,随课文分散识字应该因文而异,根据文章中生字的多少、篇幅的长短,采取不同的方式灵活安排,并且处理好识字和阅读的关系,力求相辅相成。

三、写字教学

新课标在“具体实施建议”中提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由此可见,2011版新课标,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有铅笔字教学、钢笔字教学和毛笔字教学。下面从三方面分述。[3]

(一)铅笔字的教学

铅笔字是学生正式接受写字教育的开始,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细致、科学的指导。

①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坐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要讲明正确姿势对写字、对学习、对身体的好处。正确的写字姿势靠长期养成,教师要经常检查纠正。

②教给运笔的方法。铅笔字的笔画平直,变化不大,因此在书写时运笔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稍慢;在运笔过程中用力均匀,速度适当;在写撇、提、钩时的收笔和写其他尖状笔画时,要稍轻、稍快。

③教学生使用田字格。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指导其使用田字格,帮助他们掌握好笔画的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在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后,再在田字格中把握生字笔画之间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照顾上、下、左、右,找到笔画安排的位置,把字写端正。

④指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学会和掌握笔顺规则,可以把字写得规范,使笔画之间搭配合理,提高书写速度。学生初学写字时,可以先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后再练习写字。遇到笔顺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二)钢笔字的教学

1.指导执笔和运笔方法

学生开始练写钢笔字时,教师可简单地介绍钢笔的构造和笔尖的性能,让学生了解钢笔的特点;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以及使用、保管钢笔的方法。

钢笔字虽不像毛笔字那样有粗细、轻重、方圆、藏露等多种变化,但运笔时也应该有轻重、有弹性,整体感觉要生动。一般情况下,在写横竖长画时,下笔、收笔都应稍用力按,中间引笔要轻轻地提,稳稳地走。短画下笔多轻,收笔略重按。尾部呈尖状的笔画下笔重,收笔轻。运笔的节奏还要有快慢。

2.指导钢笔字的结构

钢笔字以实用为主,结构重于笔画。针对学生写字时出现的“上中下结构的字易写长、左中右结构的字易写扁、字形偏斜的字易写正”等问题,要着重指导,教给其方法:一是上中下结构看左右,横笔拉长,竖笔写短;二是左中右结构看上下,横笔短,竖笔稍长;三是字形偏斜抓重心,即不要把字扶正,而要重心稳妥,例如,“方”字偏重于右边,将下钩对准上点部位钩出,保持重心平衡;四是独体字看主笔,即把独体字中起决定作用的笔画写好;五是包围结构看关系,即看包围与被包围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包围部分适当向里框靠拢,包而不死。

3.指导写钢笔行楷字

教学生学写行楷字,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行楷字与楷书的联系和区别。楷书是行楷的基础,行楷基本笔画与楷书相同,结构上基本保持楷书的框架。楷书如果笔画出现一些用笔的萦带(即笔画之间出现人为的连接),体势稍微放纵,就成行楷字了。行楷字要受楷书用笔结字(即由笔画恰当地组合成字)的限制,不能放任无度。这是行楷与楷书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楷书笔画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呼应;行楷书则笔画出现勾挑,用牵丝来萦带。为保持书写速度,行楷对不影响辨认的笔画进行了简化、省略。为了书写方便,改变了某些楷书的书写顺序。在书法作品中行楷字比楷书的视觉效果更为生动活泼。字形大小变化较大,参差错落,上下连贯,收放和谐。其次要记住一些常用部首与有代表性的字的写法。对一些常用部首,教师可编印出楷书、行书部首对照表,供学生观察、分析、练习、记忆。最后是指导学生临帖。学习钢笔行楷,除学习教材外,还应选好字帖进行临摹。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书写正确、规范的简化字帖为范本,以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不潦草,不随便减省笔画,萦带适当,伸缩合理。

(三)毛笔字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3~4年级“能用毛笔临帖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掌握“指实掌空、掌竖腕平、指腕灵活”的执笔要领。

②指导写好笔画,安排结构。初学各种不同笔画,教师要讲清要领,对正确的点圆形状、运笔方法边示范边指导练习,并通过长期的书写训练和学生的实践体验达到逐步掌握汉字笔画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认识字形结构的方法,例如,观外形,看字的图形长、扁、方、大、小等;分疏密,“疏者丰之,密者匀之”;量比例,用眼量一量每部分各占多大比例;看变化,笔画和字形的变化以体现出字形美;想迫让,认识各部分的关系,如俯仰、覆载、避让、相背等结字现象;找主笔,稳重心,记规矩,定空间。教师要通过分析范字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来,不能抽象地讲解灌输。

③指导学生摹书临帖。描红写影阶段要指导学生按书写笔顺一笔一画地摹写,下笔要准确,一笔写成,每一笔画的墨水恰好把模子的红色盖住;双钩填墨阶段要求学生按笔画的精细、长短、曲直的形状,一笔一笔地摹写,墨要落在双钩空心笔画内,刚好把空心写满,边摹边体会用笔方法,了解范字的笔画特征;摹临结合阶段练习有摹有临,边摹边临;临帖阶段要指导学生在临帖时潜心揣摩笔画形态,学习和掌握笔法与字法,心摹手追,达到习字的目的。学生在临帖时,还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比较,多领悟。

[1] 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35~36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19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43~4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