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正确把握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
(一)识字写字教学总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总目标的要点归纳如下:
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②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
③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④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
(二)识字写字教学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识字写字教学阶段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各学段的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我们可以从情感目标、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和能力目标四方面进行解读。
1.情感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各学段都做了明确规定(见表2-1)。
表2-1 识字写字教学情感目标
由表2-1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情感目标的要求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二,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2.数量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数量目标有以下要求(见表2-2)。
表2-2 识字写字教学数量目标
由表2-2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数量目标的要求,既有保底的“下限”规定,又有上不封顶的弹性空间,但把会写2500字作为小学阶段的硬指标,体现了规定性与弹性的统一,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1)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
所谓多认少写,是指多识字,少写字。“多认”,有利于儿童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能及早进入汉字的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其情感和思维的发展,还是对其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少写”,既考虑到学龄儿童的手指肌肉不够发达,过度写字对正常发育不利,也考虑到教材编写者能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地编写写字教材,还考虑到教师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所谓认写分开,是指对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要求不同,区别对待。认写分开的目的在于分散学习难点,减轻学习负担。
(2)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学习目标。
要求“认识”的字,即要求能见其形读其音,在课文中认识,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要求“学会”的字是指会读、会写,懂得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质量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质量目标有以下要求(见表2-3)。
表2-3 识字写字教学质量目标
由表2-3可以看出,新课标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都有所侧重,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各学段之间的学习目标又相互联系,每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在前一学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并为后一学段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4.能力目标
新课标对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能力目标有以下要求(见表2-4)。
表2-4 识字写字教学能力目标
由表2-4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能力目标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和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不断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识字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和意识、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这是由汉字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是具有历史范畴的文化符号,浓缩着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浓缩着国人的科学精华,体现了先人哲学的思辨。汉字的美,体现着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识字写字教学就不应该仅仅是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还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在教学中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过于注重一些识字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忽略了文化意义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造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识字教学成了“符号”的单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开始,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入手,引导学生将“符号”转化成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的文字,并发现和感悟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文字与心灵的交融碰撞,才能让汉字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在学生的素养中,才能迎来识字写字教学文化价值的真正回归。
(二)识写分开,识用结合
从人类个体言语的发展过程看,口头言语(听和说)先于书面言语(读和写)的发展。一般来说,儿童在上小学之前,大约掌握了3500个口语词汇,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入学以后,开始学习阅读和写作,在已有口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书面言语能力,并通过书面言语能力的提高,促进和完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识字和写字是口头言语进入书面言语的过渡环节。儿童不认识或不会写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阅读和写作,也会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难以形成语文综合素养。[1]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认字”,而“会写字”的数量则相对要少。识写分开,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儿童阅读与写作的实际需要,有效实现了“识用结合”。
(三)发展智力,提高认知
写字促进智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写字对人脑的调节和滋育作用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汉字的书写活动对大脑两半球均有一定的“刺激效应”。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也能说明写字与大脑的关系。写字靠手指的触觉把握笔的运动,管辖手指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域面积很广,手指经常活动,能促进大脑发展,增强脑的活动能力。
同时,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活动,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建立音形义三者联系的过程中,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1]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7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