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伊·奥伊泽尔曼(Т.И.Ойзерман,1914—),苏联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哲学、文学、历史学院的哲学系,毕业后考取该系研究班攻读学位课程,1941年获哲学副博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1946年间,奥伊泽尔曼曾在苏联红军中服役,参加卫国战争。1946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事教学活动,从1953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1965年起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的编委。1968年以后,他的主要工作转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同时兼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1971年起至今他一直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欧、美国哲学史研究室的主任。奥伊泽尔曼先后担任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研究所正式成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和耶拿大学的名誉博士,曾先后获得苏联国家奖金、罗蒙诺索夫奖金和普列汉诺夫奖金。

奥伊泽尔曼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1948)、《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1955)、《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1956)、《卡尔·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创始人》(1957)、《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特征》(196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62)、《反共产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体现》(1963)、《异化问题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臆想》(1965)、《现代意识形态危机》(1972)、《康德哲学》(1974)、《历史唯物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理论》(1976)、《辩证唯物主义与哲学史》(1979)、《对灭亡的资产阶级观点的批判》(1980)、《黑格尔历史哲学学说》(1982)、《历史哲学过程的基本理论》(1983)、《理性的与非理性的》(198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世界观》(1989)、《在文化范围内存在共相吗》(1989)、《康德的认识论》(1991)、《多元论历史学说的历史命运》(1991)、《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2003)、《为修正主义辩护》(2005)等。

奥伊泽尔曼在从事哲学史、哲学史方法论的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世界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西欧哲学史都作过深入的探讨,是苏联哲学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方面研究的权威。奥伊泽尔曼认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往往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但是,这种理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真实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完整学说体系,而不是分裂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彼此协调一致,而且互相论证。所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候,不能避而不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形成,实际上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驱者,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哲学家的理论遗产的改造,也是对过去的哲学体系的吸取和发挥。对于学者们认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分歧问题,奥伊泽尔曼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同一个过程。此外,他对认识论、科学方法论和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问题,也作了深入研究,并有不少建树。本书选用的两部分文献集中反映了奥伊泽尔曼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成果。

奥伊泽尔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书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从马克思的中学作文开始直到《共产党宣言》这个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有能找到的著作作了系统的研究。写作这部著作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作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派”代表的身份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发表后在西方学者中引发的各种马克思主义“非正统派”观点进行批判。本书选取了其中的有关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若干章节供读者阅读。在“博士论文”一节中作者通过对自我意识与经验现实、理论与实践、哲学与革命等关系问题的分析指出,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就已经超越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了。而在“一些初步总结”一节中则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科学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始时就已经是德国“极端哲学党派”的最卓越的代表。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节中,奥伊泽尔曼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就在于它把认识过程看作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而忽视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作用和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实践基础上的人对客观现实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认识基础。不仅从前的唯心主义而且从前的唯物主义都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而马克思则发现了实践概念的重要性,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哲学根本问题的解决仅仅通过实践就可以达到,对实践本身应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作者由此提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乃是他在前一时期提出的诸原理的进一步发展和总结,这个提纲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表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思想。作者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此前后所写的著作联系起来看,才能正确地理解、解释和说明这个提纲。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解释》是奥伊泽尔曼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之后关于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我们选取其中的有关章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书的内容相补充,力求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奥伊泽尔曼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在绪论中作者指出,当今资产阶级学者也日益关注马克思主义,但资产阶级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一般都把这一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和共产主义学说对立起来。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立场总是企图使马克思主义中立化,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调和起来。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跟以往所有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具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性的区别在于,在马克思以前没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学说只停留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上,而没有看到社会生活的特殊的物质基础。奥伊泽尔曼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解释进行了批评,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反马克思主义解释,是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极端片面的研究为基础的。这种解释通常都把对异化作人本主义说明当作出发点。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人道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的伦理批判等,被说成是马克思的学说的最重要的、新的、真正的意义。作者对马尔库塞和鲍曼等人对马克思以异化为中心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作的理解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毫无疑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天才的著作,但是,企图把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说成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