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瓦·科普宁(П.В.Копнин,1922—1971),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生于莫斯科州拉缅斯基区约格热里城的农民家庭,1939年考入莫斯科国立哲学和文学学院哲学系,战争期间在军队服役,稍晚到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复学。194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47年于莫斯科师范学院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47~1962年在托姆斯克、莫斯科和基辅等地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5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3~1971年任《哲学问题》杂志编委,1962~1968年任乌克兰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1967年当选为乌克兰科学院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1970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科普宁的主要著作有:《作为逻辑学的辩证法》(196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1966)、《作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辩证法》(1973)、《辩证法、逻辑和科学》(1973)等。

科普宁主要从事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逻辑问题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分成了“本体论主义”和“认识论主义”两派。“本体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米丁、图加林诺夫、罗任等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即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所具有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科普宁是“认识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认识论,应当把研究人类思维的逻辑和认识过程提到首位,哲学研究就是在人类思维中,以逻辑和范畴的形式反映和把握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他主张,直接与哲学打交道的不是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现象和过程,而是有关它们的知识、科学概念和理论。他对本体论主义提出了批评,认为“整个世界”作为哲学对象的看法,仅仅反映了过去哲学与科学及科学本身尚未分化时代的状况;在现代,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并非哲学的任务,而是全部科学知识的任务。科普宁对认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反对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理性、实践三个阶段,认为这是对列宁关于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论点的误解,他指出,感性和理性不是两个阶段,而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由其组成的两个因素,人的认识在其所有形式和表现中永远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统一,两者缺一就没有人的认识。他主张把认识划分为经验阶段和理论阶段。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上,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包含,承认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实践本身是认识的要素,而认识又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科普宁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指出人对现实的反映是创造性的,人不仅按照现实本来的面貌,而且按照它对于人类社会功能需要所可能有和应该有的面貌来反映它,即是说,认识不是盲目地跟随客体,而是创造性地反映客体。科普宁是苏联科学逻辑的倡导者之一。科学逻辑在苏联也称科学研究逻辑或科学认识逻辑,是一门同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紧密结合的新兴逻辑学科。科普宁认为,虽然科学研究逻辑包括利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和运用形式逻辑的工具,但是它不只是它们的应用,而是一个专门的理论知识领域,有着自己的对象和基本概念。

本书选用科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第一章“世界观、方法和认识论”和第四章“认识是反映”两部分,集中反映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就是认识论的观点。在第一章中,科普宁指出,要了解认识论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就要弄清“世界观”、“方法”和“认识论”这些概念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在认识与实践上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存在矛盾,它是彻底的和科学的世界观。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不能把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割裂,也不能把这些组成部分变为某种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东西。把认识论变为某种独立的科学,或存在于唯物辩证法之外的哲学知识的一个部门的观点是错误的。世界观作为方法和认识论而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如此,它们具有客观的内容同时也是认识现实现象的方法和理论。在第四章“认识是反映”中,科普宁反对把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同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割裂开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列宁的出发点。认识不单独是主体或客体的一个环节,而是它们相互之间的物质作用,认识的这一复杂的辩证本性表现在反映的概念中。把认识理解为反映是早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就已经提出的,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才把认识论作为客观世界的现象、事物、过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加以深刻和详尽的研究。